在臺灣常被稱為「守舊」的傳統文人,在日本殖民統治後,具有「領導型」傳統文人開始對從未見聞的世界感到好奇,也因對照日本統治之下的臺灣處境,啟動了一份對域外世界的求知慾,企望援引不同國家的典範,以填充當時臺灣主體未明確的空缺,尋找臺灣自身應有的本色位置。
本書研究臺灣傳統文人譯介新思路成為他們探尋自身社會文化的新脈絡。他們延續傳統,再自傳統中蛻變而出,為厚實改革新變的文化實力,向世界新文明的發源地域汲取知識養料。無論是「質」或「量」的擴張與提升,乃至探索實踐理念的策略,皆藉由「翻譯」匯入世界文學及思潮,與臺灣的「傳統」、「在地」的文化語境形成對話。從新、舊交鋒辯證中,提出對國家、民族與文化的建言,期望為臺灣開出新道路,展現專屬臺灣特色文化。筆者從多元角度研究傳統文人如何透過翻譯引介跨文化的資訊,加上其詮釋資訊的增添與改寫,擴充傳統文學內涵的知識視野,以建立臺灣文化與文學主體發展的新路徑。
作者簡介:
吳毓琪
現職: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
研究領域:臺灣古典文學、臺灣學術思想史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日治臺灣傳統文人譯介「自由」辯證「國體」新舊的思潮
一、 前言
二、 管窺韓國、中國對「自由」思潮的譯介與匯入
三、 日本傳入盧梭「天賦人權」與臺灣「國體」觀念發展
四、 臺灣輿論界對「自由」理解的不同立場
五、 結論
第二章 日治臺灣傳統文人運用「華盛頓」譯詞書寫詩文的語境
一、 前言
二、 二十世紀「亞米利加共和國」民主新思潮的文化翻譯
三、 傳統文人引用「華盛頓」譯詞對應臺灣欲脫離帝制的語境
四、 臺灣古典詩文運用「華盛頓」典範人物入詩的書寫策略
五、 結論
第三章 臺灣漢學主體的建構:林子瑾、林履信譯介西學的比較分析
一、 前言
二、 林子瑾對「西學」接受、改寫與詮釋為經世策論
三、 林履信吸取「西學」的改革社會論
四、 比較林子瑾、林履信譯介「社會法制」所突顯的民族文化主體
五、 結論
第四章 林獻堂《環球遊記》凝視異國「女性」形象與文化詮釋
一、 前言
二、 《環球遊記》中旅者「凝視」異國女性的形象
三、 林獻堂借鏡歐美女性文化反思臺灣女性的權力主體
四、 結論
第五章 從「翻譯詮釋」的文化脈絡論戰後黃得時建構「臺灣文學」主體位置
一、 前言
二、 黃得時以「漢人」意識論述「臺灣文學史」的軸線
三、 黃得時的「翻譯」著述與主張
四、 從黃得時改寫《聖經故事》兒童文學見其「翻譯」觀
五、 代結論:未竟之業?黃得時戰後定位「臺灣文學」主體位置
徵引書目
各章論文出處說明
導論
第一章 日治臺灣傳統文人譯介「自由」辯證「國體」新舊的思潮
一、 前言
二、 管窺韓國、中國對「自由」思潮的譯介與匯入
三、 日本傳入盧梭「天賦人權」與臺灣「國體」觀念發展
四、 臺灣輿論界對「自由」理解的不同立場
五、 結論
第二章 日治臺灣傳統文人運用「華盛頓」譯詞書寫詩文的語境
一、 前言
二、 二十世紀「亞米利加共和國」民主新思潮的文化翻譯
三、 傳統文人引用「華盛頓」譯詞對應臺灣欲脫離帝制的語境
四、 臺灣古典詩文運用「華盛頓」典範人物入詩的書寫策略
五、 結論
第三章 臺灣漢學主體的建構:林子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