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專題論文】重探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
專題導言/瞿宛文(98 民104.3 頁1-9)
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的前因後果/瞿宛文(98 民104.3 頁11-67)
在戰後初期,國民政府在台灣進行了農村土地改革,這是劃時代的變革。不過,近年來在政治轉型過程中,如何看待土地改革再次成為高度爭議的議題。本文試圖探討這革命性變革產生的源由,國府能夠成功的實施土改的條件,及其實施之成效與影響,以此提出如何看待土改的歷史視野。國府當時進行土改的原因,在短期是為了要將中共拒於門外,但同時更是繼續著國共領導中國革命的競賽,延續著近代中國菁英為了救亡圖存競相提出現代化方案的傳承。中共農民革命的成功及其威脅,迫使國府終在台灣進行了溫和土改。國共競爭提供國府實施土改的動機,而齊全的客觀條件則使得土改得以成功實施,包括日本殖民統治留下的農業及農政基礎,美援帶來經費與技術援助及人才聚集的農復會,以及大陸地政人才的在台匯集等。
其實自上世紀初蘇共革命進行了土改後,土地改革即提上了落後國家現代革命的日程表,國共則各自倡議不同路線進行土改。當初國府推動土地改革時即宣稱繼承孫中山三民主義,其所引用理由包括:農村土地分配不均,地租過高且佃權無保障,農民難以維生且農業生產難以改進等。近年來有不少企圖否定當年土改的翻案文章,不過論者多從當初革命論述之不合理之角度著眼,且多停留在政治性論述層次。此等翻案文章,就如當初的革命論述一般,因採取「去歷史」角度,實無法回應「中國如何自救與現代化」這關鍵的歷史問題。本文則強調此評估應放在後進國家如何進行現代化的角度,應將土改視為是一種「強制現代化」的過程,而不應去歷史化的看待。在今日,台灣早已成功的現代化,而強制性以西方模式現代化帶來的問題不斷浮現。之後如何繼續前進?如何以此角度來看現在的農村問題?這些問題真實而嚴峻,但若否定土改,並無法提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