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我自己讀書的習慣,到手的書,總先看目錄和序(或跋,前言,後記之類);甚至看看版權頁,知道出版的時間地點等等。如果一本書缺少序文,便總覺得好像花轎前面沒有吹打手,電影沒有片頭,川湘名餚旁邊少了一碟泡菜或辣醬那樣,令人遺憾。所以我每一本書都寫自序。至於名家好友賜贈的「序」,與自序不同,其實是廣義的批評,自然不屬自序的泡菜一類,而是芳釀。
這是我的第三本書。書中收輯了二十五篇論評文字(並附插圖四幅),是我在美國客居三年中所寫的一部份。其他的一部份文稿,因為要等幾篇待寫的有關文字寫成之後,才能結集成書,故只好稍後出版。書中兩篇最短的稿子:「二呆水墨序」和「無聲的狂歌」,是我六十三年七八月間去國之前在臺所寫,來不及收入前面兩本書中,敝帚自珍,亦有紀念意義,故一併收入,在此順便說明。
國外三年的生活,遊蹤頗廣,不可能沒有增廣許多見聞,認識與經驗。董其昌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現代來說,行萬里路的人太多了,因為太容易。交通工具過於快速便捷,旅遊只是浮光掠影。若不讀書,即使環球數匝,仍可不知不識。現代傳播工具的發達,所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這句話,實在更增加了真確性,並無動搖。這本書中許多文字,都可證明。
我筆下所寫,還大半是向心國內社會文壇與藝壇,國外的評介很少。因為我覺得國內對國外並沒多少隔膜。而且,許多缺乏我們自己的判斷和見解的介紹或報導大量充斥文壇,增濃了崇外的空氣,許多年輕人慕風而從,便在茫昧中迷失。國內的所謂「現代畫」等時髦,實在是由許多只行「萬里路」的中年人從國外掮回去的。我寫「小論艾恩斯特」(關於Max Ernst這個名字的中譯,國內早有人用「艾倫斯特」,已經「俗成」。我當時在聯副發表此文,仍用了它。後來志清先生指為不妥,改為艾恩斯特,說雖未盡善,總接近原發言。今準此改正。)等文,便把著介紹兼批評的態度。我敢大膽地說,對西方藝術的介紹,不照搬外國人的說法,同時提出自己的看法的,實在不多。我覺得我們應該深省其原因,改變這種作風,建立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念。
當你人在國外,便更關心國內。在精神上,更無間隔。我每天有從臺北航郵來的三份報紙,加上在紐約出版的「世界日報」,還有國內五六種雜誌以及友人的通信,寄書。心腦間所縈繞著的多半是「國內事」。多少個午夜到黎明我寫作的這一段時間,正是臺北白天中下午。想到正與國內友人一同工作,總覺得分外興奮與親切。國族文化的自豪,我覺得美洲之大與歐洲之古,只有我們國家差不多可以盡包;而民族的憂患,使我面對這「大」這「古」,無法不為自己國家的可愛與可痛低迴太息。五年前我遊日本歸國,寫「扶桑走馬」一文,說「借扶桑以懷故宇,畢竟有更深的遺恨。」此時我還懷著相似的心情。這本書中的文字,不論是論述、介紹,批評以及對醜惡的抨擊,是所謂「苦口甘心」,都是有所為。
何懷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