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1 項符合
臺灣風物(第六十一卷第二期)的圖書 |
臺灣風物(第六十一卷第二期) 出版社:台灣風物雜誌社 出版日期:2011-06-30 規格: / 平裝 / 215頁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台灣風物」創刊於一九五一年十二月,至今已歷四十多年,始終未曾間斷,是戰後民間最悠久的刊物。
台灣風物由陳漢光發起成立,陳自兼發行人,楊雲任主編,宋文薰、曹永和、賴永祥等協助編輯。第三卷第一期社長兼主編改為郭薰風,第四期又增設總經理陸中英,第五、六期合刊,社長是蘇惟梁,總經理陸中英兼代主編。第四、五卷發行人是陳國來,並設有北、中、南部三分社及其主任負責人。第六卷一至四期,陳重光任社長,主編是編輯委員會。自第六卷五、六期合刊,至第十卷二、三期合刊為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年)是台灣風物最艱苦的時期,常因經費不足,發生出版無以為繼的情況。第十一卷第三期起,紐先銘任主編,呂訴上任總經理,林崇智擔任本社委員會主任委員,同卷第四期又增設秘書郭水潭。第十六卷五期(一九六六年十月)發行人改為林崇智,並擴充編輯委員至二十三人,都是當時學術界的名流,實際編務則由毛一波、王詩琅負責。第二十四卷一期之後,由毛一波擔任主編。第三十卷三、四期,林明德擔任主編。第三十一卷一期,由黃富三擔任主編。自第三十六卷三期至今,編務由張炎憲負責。其間,吳文星、吳密察、翁佳音、李宜洵、林偉盛、陳美蓉等曾協助編輯工作。
台灣風物自創刊至十六卷,除一、二卷由楊雲萍擔任主編之外,幾乎都由陳漢光個人負責。在經費拮据時,台灣風物曾以手寫編印發行,或以史料印行充當。自十七卷,林崇智出任發行人之後,在板橋林柏壽捐助成立的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的贊助下,台灣風物才漸趨穩定,而有今日的發展成果,這實在歸功於陳漢光創立的辛勞,及感謝林崇智對台灣研究持續不斷地支持與熱誠。台灣風物自二十卷一期之後,改為季刊發行,按期出版,迄今未曾脫期。
台灣風物除了定期出刊之外,也出版叢書。陳漢光和毛一波、王詩琅主持編務時,曾出過十多種叢書,可惜大多已經絕版。一九八八年,台灣風物又出版新的叢書,至今已有六種問世。
戰後,台灣剛脫離日本戰時體制的控制,文化界一時顯得朝氣蓬勃,批判時政,探討台灣本土文化特質的言論,蔚為風潮。不幸,二二八事件發生後,緊接著國民黨高壓統治,台灣人的心靈受到無比的創痛,許多人自此不敢再談政事,在大中國文化意識主導之下,台灣研究成為一種禁忌,而受到排斥。這樣畏縮恐懼的氣氛裡,台灣風物的誕生,彷彿寒夜之中的一股暖流,長久以來,慰藉了台灣研究者心中的創傷,集合同好,默默地出發,默默地工作,留下了一線未來發展的希望。
四十年前,台灣風物是由楊雲萍命名,以民俗習慣的採集紀錄和隨筆為主,鼓勵當時民間研究者,共同參與。當時為何會有這樣的想法,由早期的撰稿群就可瞭解。楊雲萍、陳紹馨、吳新榮、吳槐、廖漢臣、莊松林、戴炎輝、黃得時、曹永和等都受到日治時代末期《民俗台灣》刊物的影響,重視民俗習慣的採集、整理和紀錄。由於作者群繼承了《民俗台灣》的精神,使得風物也承繼《民俗台灣》的特色,扮演香火傳承的角色,架起日治時代民俗研究和戰後台灣研究的橋樑。
在經費困難、台灣研究遭到壓制的情況下,台灣風物發行至今,幾乎很少人料想到。自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以來,台灣風物能從薄薄的一本刊物,發展成為近二百頁的雜誌;從同仁間互相往來的刊物,轉變成學術性的專刊。許多雜誌在四十年之中,創刊、發展而停刊。台灣風物卻能屹立不搖,顯示在黯淡的歲月之中,台灣風物象徵著台灣研究者對台灣研究的執著與熱望。
一九七○年代末期,台灣政治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台灣本土意識日漸高漲,在此衝擊之下,台灣研究漸漸受到重視,許多年輕人投入台灣研究的行列。這些人有一共同特色,大多出身學院,有良好的學識訓練背景,也對台灣充滿著熱愛,由於他們的加入,使得台灣風物越來越學術化,越來越專業化。這樣的轉變反映出台灣社會的變遷、台灣研究的再崛起、以及台灣風物在時代改變中,扮演推波助瀾的引導作用。
自黃富三接任主編以來,學術專業化的趨向越來越明顯。自筆者接辦以後,一方面繼承這樣的發展,一方面維持台灣風物特有的民俗採風的傳統,在兩者兼具之上,讓台灣風物的內容更多元化、更豐富化。
在台灣研究日趨重要之際,台灣風物將更自我催促,反映時代的變化,繼續扮演民間的、自由的、開創性的角色,為台灣研究的茁壯發展,盡一份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