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卷頭語
詹素娟
代表本刊已創立65年的65卷,經一年來的摸索調整,終於在歲暮以第4期告一段落。回顧昔日,已故前主編張炎憲老師曾針對本刊的經營與未來,召開編輯委員會,商討可能的對策。編委們儘管意見 分紜,但基於《臺灣風物》作爲歷史最悠久的民間刊物,在戒嚴時期對臺灣研究香火的辛苦護持,無論如何要持續維繫下去,卻是共同的核心理念。讀者想必好奇,臺灣史研究既已蔚爲興盛的學門領域,研 纪機構、大學院校與博物館等都有充沛研究人力與大量論文的發表, 耘刊的營運爲何還有問題?而在創刊朝向70週年前進的過程中,本 PJ究竟該如何發展,才能不負前輩心血,扮演最適切的角色?針對 比,編輯部特別製作了「民間史學專輯」,一方面邀請本刊顧問黃富 三老師、前執編翁佳音,以及專研史學史的學者張隆志、王昭文,在2015年9月10日與本刊編輯委員一起暢談心目中理想的《風物》走 句:另-方面,則邀請張隆志撰文,論述《風物》65年來的發展歷 呈、內容方向與學術意涵,並從公共歷史的面向提出他對《風物》作 豸典範的期待,進而回應張炎憲老師在50週年時的自許:「《臺灣風物》要繼續扮演民間、自由、開創性角色,爲臺灣史茁壯盡一分心力。」 1由這些角度各異但主旨一致的討論,本刊在理念與實務上均得到若干啓發,日後也將逐一落實,敬請師友惠予協助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