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期間,美國青年拉里的戰友為了營救他而犧牲,這一經歷徹底改變了拉里的思想,他開始展開內心的追問:既然世間有善,為何惡亦相生?戰後他執拗地追尋答案,先是到巴黎攻讀哲學,之後來到波恩的一所修道院,然而基督教義沒能為他提供滿意的回答,於是他去了西班牙,試圖通過藝術尋求到人生的真諦。無果后,又跑到印度,在那裡待了五年,最後才從印度的里找到了真正的信仰。
《刀鋒》是毛姆出版于1944年的長篇作品,以著名哲學家維根斯坦為原型,深刻地展現了西方整整一代知識分子對生存意義上下求索的心路歷程,呈現出一戰後西方世界的生活圖景,從美國到歐洲、印度,從巴黎、倫敦到芝加哥、紐約,從城市到海濱,從上流社會到社會底層,作者在廣闊的地域與社會背景下,為我們提供了一組組性格鮮明、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
威廉·薩默塞·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英國家、劇作家。先學醫,后從文。1915年《人生的枷鎖》和1919年《月亮和六便士》兩部書的問世,奠定了他作為著名家的地位。毛姆用解剖刀一樣冷峻、犀利的目光剖視人生和社會,被公認為二十世紀世界範圍內流行廣、受歡迎的英國作家之一,被譽為“會講故事的天才作家”。其他代表作還包括《刀鋒》《尋歡作樂》《面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