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山巔呼喊》(1953)是詹姆斯·鮑德溫滿自傳色彩的處女作。小說描述了哈萊姆底層男孩約翰·格蘭姆斯在十四歲生日這天經歷的精神危機。作為私生子的約翰從小就飽受偽善的繼父、教堂執事加布里埃爾的粗暴對待。軟弱的母親伊麗莎白則因不停的懷孕對其疏忽日久,且將照顧諸多弟妹的繁重責任轉移到約翰身上。愛的渴望和性的挫敗,以及對荒敗生活的恐懼,最終讓精神走投無路的約翰匍匐在十字架前。在繼父主持的周六晚禱告會上,約翰在幻象中經歷了一次熾熱的重生。與此同時,他的繼父、母親、姑媽則在祭壇前面對各自不堪的過往。
鮑德溫通過約翰及其家人尋找精神救贖的踉蹌姿態,定義了美國黑人“沒有平靜、沒有療愈、沒有忘卻”的集體命運。1998年,美國“現代文庫“叢書將其列入“20世紀最偉大的100本英語小說”。《時代》周刊將其選入“1923至2005的最偉大的百本英語小說”。
詹姆斯·鮑德溫(1924—1987),美國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劇作家和社會活動家,生於紐約哈萊姆區,童年坎坷,生父有毒癮問題,後母親嫁給牧師大衛·鮑德溫,又生育8個孩子。1938年,受其嚴苛的繼父的影響,14歲的鮑德溫成為了哈萊姆地區的一名牧師。17歲時,鮑德溫決定脫離教會。19歲生日那天,其繼父去世,當天哈萊姆地區也發生了暴動。1948年,對美國的種族現實極度失望的鮑德溫選擇移居法國。1953年,鮑德溫出版了帶有很強的自傳色彩的處女作《去山巔呼喊》。此後的三十年裡,他陸續出版了《 土生子札記》《喬萬尼的房間》《另一個國度》《下一次將是烈火》《告訴我火車開走了多久》《如果比爾街會說話》等著名作品。
1957年,鮑德溫回到美國,投入當時如火如荼的黑人解放運動。1987年12月1日,鮑德溫因肺癌在法國去世。他一生著有六部長篇小說、四部劇本、十幾部散文集、一本童書和一卷詩集。2016年,哈烏·佩克執導的、以鮑德溫為主人公的紀錄片《我不是你的黑鬼》獲得奧斯卡獎提名。《諾頓美國黑人文學選集》如是評價鮑德溫——“以優美的藝術性,通過將自己個人經歷中最隱秘的部分和國家及世界命運中最廣泛的問題結合起來,刺透了美國種族意識中的歷史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