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奧朗的《生而不稱意》分為十二章,以格言式的寫作闡述了作者對“生而為人”的哲學反思。齊奧朗認為,我們降生在這個世界上,須清醒地面對所有的沮喪和不幸,當所有的決心皆被棄絕,便可輕而易舉達至某種莫名的狂喜。這種純粹的狀態,即涅槃之境、解脫之境。
齊奧朗(Cioran,1911-1995),羅馬尼亞裔旅法哲學家。他在讀中學時就深受失眠之苦,常以閱讀德語和法語作家的書籍來減緩痛苦。十七歲時,他到布加勒斯特大學攻讀哲學,喜讀康德、叔本華,尤其是尼采,同時深受斯賓格勒的影響。二十二歲時,他獲獎學金入讀柏林大學,同年出版首部著作《在絕望之巔》。兩年後回到羅馬尼亞,出版《誘餌之書》和《眼淚與聖徒》。1937年秋前往法國,1941年起定居法國,直到1995年去世。1949年,他用法語寫作的第一本書《解體概要》由伽利瑪出版社出版,獲里瓦羅爾獎,該獎評委會由安德烈·紀德、儒勒·羅曼等大作家組成。在巴黎,他與歐仁·尤內斯庫、米爾恰·埃利亞德、保羅·策蘭、塞繆爾·貝克特、亨利·米肖等人都有交往。他以法文寫作的格言式作品不斷問世,反諷意味十足,尤以《生而不稱意》和《苦澀三段論》為人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