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是世界歷史上划時代的大事。它頗有似於20世紀初俄國的十月革命,幾乎迫使當時的每一個知識分子都要站在它面前表明自己的態度。第二年柏克晚年的壓卷大分子都要站在它面前表明自己的態度。第二年柏克晚年的壓卷大作《法國革命論》隨即問世,書中以充滿了激情而又酣暢淋漓的文筆,猛烈地攻擊了法國大革命的原則。
柏克(Edmund Burke,1 729—1 797年)是1 8世紀下半葉英國最享盛名的政治理論家,《法國革命論》則是他最享盛名的一部作品。這本書寫成於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次歲,它和大革命前兩年英國作家揚(Arthur Young)所寫的《法國旅行記》同為研究法國大革命的當時英國兩部最重要的第一手歷史文獻。
柏克生於愛爾蘭首府都柏林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的父親是英國國教徒,母親是天主教徒;他本人也是英國國教徒,但自幼受的是貴格會(Quakers)的教育。這種宗教信仰的背景或許有助於解說為什麽他畢生要主張宗教寬容。他先在都柏林就讀於三一學院,2 1歲時去英格蘭學法律,後又改學政治和文學。1756年他寫成《自然社會的論證》一書,書中譏諷了流行一時的博林布魯克(Bolingbroke)的理論,而且還冒名是博林布魯克本人的作品。博林布魯克曾認為,文明社會的出現必然要伴隨著貧困和苦難,並且還認為基督教可以歸結為當時流行的自然神教(Deism)。柏克則辯論說,如果是這樣的話,一切政治社會就都會成為一片混亂和無秩序了。次年(1757年)他寫成了一部美學著作《對崇高觀念和優美觀念之起源的哲學研究》;此書不但奠定了他的學術地位,而且在美學史上也已成為一部經典性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