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關於世界各主要文化強國的出版業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起至冷戰結束,如何興衰沉浮的波瀾壯闊的史詩巨著。
1944 年6 月6 日,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僅僅數周,一批令人驚訝的貨物——無數箱圖書與增援部隊、武器彈藥、食物和藥品一起運抵諾曼底海岸,這些書籍將要被運往法國各地的書店,隨后還會有數以百萬計的美國圖書(翻譯過的但也是英文的)陸續運達,最終發往整個歐洲乃至世界的其他地方。
英國人也在忙着相同的工作,但他們發現在艾森豪威爾威爾將軍統領的最高司令部心理戰部里與美方協調此事並非易事。
本書講述了鮮為人知的故事:美國圖書出版商和美國政府開展重要的合作,將精心挑選出的旨在突出美國歷史和價值觀念的圖書分發到那些從軸心國的軍事鎮壓中解放出來的民眾手中。
美國政府希望利用圖書幫助那些深受納粹和日本軍國主義宣傳機器影響人們的頭腦進行「解毒」,從而贏得他們的友誼。這一目的與美國圖書出版商試圖在戰前向來由英國、法國和德國控制的國際圖書市場上尋求新的利潤空間的目標完全吻合。
實施這一計划的出版業和政府中的那些關鍵人物將圖書看作是「一切宣傳工具中最為持久的一種」,因此圖書是戰爭期間以及戰爭之后宣傳「戰爭思想的有效武器」,當時蘇聯被歪曲的軍事實力顯示出其宣傳的精明之處。唯其如此,圖書被賦予了此前聞所未聞的更為偉大的責任和更多的重要意義。
本書還重點介紹了二戰期間中國圖書市場的狀況以及美國出版界對於戰后中國圖書市場的戰略考量。1942年,美國出版人協會派遣出版人代表對當時的中國市場進行實地考察,當美國代表看到戰火中的中國各大城市的書店仍然人頭攢動時,他被中國文化的強大力量震撼了。他回國后告訴全美的廣播聽眾,中國的「文學傳統太深厚太悠久,以至於炸彈都無法消滅它」。他還在考察報告中明確指出,只有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兩家出版社具有在戰后管理整個中國出版業並與世界出版社進行國際合作的能力。本書無疑是我國出版業全體同仁的必讀圖書,將會給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提供極其重要的參考。
約翰·B.亨奇,退休前任美國古玩協會收藏項目部副總裁,圖書收藏家。《美國早期的新聞、美國革命、出版與社會》聯合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