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尼羅河流域說到兩河流域,從腓尼基和塞利努斯說到雅典的帕特農神廟。就像作者在本書前言所說的那樣,她並不嘗試提供一本希臘藝術史的入門手冊,甚至也不是要介紹其發展梗概,而只是要形成一個思想,要解答兩個問題,即為什麼埃及、亞述和腓尼基都已經消亡,而希臘卻能永葆青春,鮮活依舊?通過對希臘藝術的思考,我們得到的不僅僅是感官的印象,還有一種恆久的滿足感,以及在道德和心智上繼續成長的沖動,這是為什麼呢?
作者認為可以從希臘藝術的某種特殊品質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這一品質可以適應各個時代的意識,其中並不包含可能造成其死亡的種子,這一品質就是某種廣博和普適性,個體的民族可以消亡,但是這種品質永存不朽。作者稱這一品質為「理想主義」(Ideality),這也是這本小書所要闡述的唯一對象。
最早寫作的是關於菲迪亞斯和帕特農神廟的大理石雕塑所體現出來的理想主義,其中包括了本書的主旨,而前后的其他章節只是必要的前奏和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