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30多年來關於神話和歷史研究的論文選集。
有少部分文章未曾發表。關於神話研究,作者經歷了由西方理論指向的方向回歸到中國傳統學術體系的過程。
從最初將神話作為初民觀念形態的研究,到「神話是一種思維形態和敘事形態而非文化形態」結論的提出,反映了作者舍棄概念回歸事物本身的學術經歷與研究思路。通過對論文的倒時序排列的方式,以反映學術歷程,並訴述自己三十多年的研究體會:用西方概念規范中國學術,只能是死路一條,中國學術只有回歸到中國文化的本位上,才能生機。關於歷史研究,關注點主要在中國上古史上。強調上古史研究的獨立性,不過度依賴考古。方法上的特點是:以先秦文獻為基礎,以秦漢以下文獻為輔助,廣泛參考考古資料、民俗資料和民間傳說,即:以文獻為主體,以考古與民俗為兩翼,多重證據,以證其成。
劉毓慶,山西省洪洞縣人,1954年生,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任山西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劉毓慶教授長期從事先秦文學、詩經學、古代文化等領域的研究,用力甚勤且成果卓著,著有《古朴的文學》(37萬字)、《朦朧的文學》(35萬字)、《澤畔悲吟──屈原:歷史峽谷的永恆回響》(近10萬)、《雅頌新考》(21萬字)、《詩經圖注》(國風)(約40萬)、《詩經圖注》(雅頌)(約50萬)、《從經學到文學--明代詩經學史論》(約35萬多字)、《詩經百家別解考》(國風部分,與人合作,第一作者,110萬)《圖騰神話與中國傳統人生》(33萬)、《漢字通用聲素研究》(與人合著,第二作者,180萬)等十余部學術專著。曾發表文章百余篇。山西省古典文學學會會長、中國詩經學會副會長、中國屈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辭賦學會、中國明代文學學會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