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5年,《伏爾泰文集(第七卷):路易十四時代》的中心人物路易十四去世。他留下一個經濟崩潰、民窮財盡的法國。繼位者路易十五無論在智慧、才幹和魄力上都大為遜色。舊制度的弊端已充分顯露,宮廷生活糜爛不堪,國王不擅治政,大臣們鉤心鬥角,各自為政。專制統治卻變本加厲,密劄捕人、嚴刑拷打、草菅人命之事屢屢發生。在文化上也是如此,出版物動輒被查禁,大部分政治和哲學著作不是無法出版,就是被焚被抄。
此書就是在這種壓抑的氣氛中醞釀的,那時正是1732年,伏爾泰已是三十七歲,處於成熟之年。可是,在人生的征途上,他已經遭受一系列厄運:因寫諷刺詩,1716年被逐出巴黎,次年再次被捕,投入臭名昭著的巴士底獄。1719年,又因詩文之禍被放逐,軟禁於絮利。1725年,因與一貴族口角,重被囚於巴士底獄。1726年被押解到加萊,流放到對岸的英國,兩年後才獲准返回。
伏爾泰在此書的漫長寫作期間,因逃避政府通緝,1734年逃往西雷,1737年逃往布魯塞爾。到1751年此書脫稿時為止,著者在二十年間被放逐五次,被囚禁兩次。雖然遭到多次如此殘酷的打擊,伏爾泰仍不屈不撓、始終不渝地從事研究和寫作,成果是豐富的。
著者撰寫此書的目的不在於寫路易十四個人,而在於寫他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人類的精神文化所取得的進步。在伏爾泰心目中,路易十四時代並不意味著路易十四的一生,而是略早和略晚於這個人的壽命。因此,以路易十四命名那個時代絕不意味著伏爾泰全盤肯定這個時代和這位君主的一切。伏爾泰在1731年8月24日給奧利維的信中明確說過:“營、連的戰鬥、戰敗,城池的得失,歷來的歷史都是如此。路易十四時代在戰爭和政治方面,絲毫不優於其他史書,甚至遠不如聯盟和查理五世時代有趣。刪掉藝術和人類精神的成果,就找不出足以引起後人注目的傑出東西來。”在另一處,他又說,書中的重點是“值得一切時代注意,能描繪人類的才智和風俗,足以起教導作用,引人熱愛道德、學術和祖國的事情”。
所以,著重描繪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技藝的日臻完美,是此書的宗旨,或者說,寫作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