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同治年間,廣東土客間爆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械鬥。這是一場傷心慘目、影響深遠的戰爭,同時也是一場難辨是非、被人遺忘的戰爭。這場械鬥規模之大,死傷之眾,影響之深,在中國歷史上是僅見的。但因為它被當時的政府及後來的學者視為“民間私鬥”而不予重視,加上當時有太平軍、洪兵、第二次鴉片戰爭等關係國家社稷的事件和戰爭,使得這場械鬥成了人們記憶中的死角。
本書利用大量檔案、官書和方志等資料,梳理咸同年間(1854—1867年)發生在廣東土客之間的大械鬥歷史,分析其原因,還原其間的基本情形以及清政府的對策和平息過程。書中還原了當時大部分械鬥戰場的情況,給了今天人們重新認識19世紀廣東地區頻繁發生的民間戰爭的機會。全書共分三編,計十章。上編講述這場斗禍的遠因與近因;中編對這場斗禍的基本情形作了勾勒;下編主要講述清政府針對這場斗禍所採取的對策與斗禍的基本平息。
該書不單講述了一件被人們遺忘的歷史事件,由於涉及近現代客家分佈的由來,所以對歷史學、客家學的研究都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
劉平,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秘密社會史、中國近現代社會史。現任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會副會長、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等職。著有《文化與叛亂——以清代秘密社會為視角》(商務印書館,2002年)、《中國秘密宗教史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等多種;譯有《華南海盜(1790―1810)》、《上海罷工——中國工人政治研究》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