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第二部主體作于1825至1831年間。第二部是歌德76至82歲間的創作,濃縮了其畢生實踐和思考。第二部上演“大世界”,即公共領域事物,涉及廣泛,政體形式、經濟金融、學院學術、歷史更迭、軍事作戰、圍海造陸、海外劫掠等,被悉數搬上舞台,囊括歌德時代乃至整個近代史上,德國和歐洲的重要事件。且人類社會景象,又與其時自然科學類比映照,如以火成說、地震、地質地貌學原理比照革命;以煉金術古法雜糅無機化學,製造人造人;以氣象學關於雲的分類,映襯層層向天界飛升。歌德時代繁榮的人文科學話語、科技手段、對古希臘的考古發現,亦無不蘊于其中。譯文註釋以知識性解說為主,分為邊注與腳註;每場幕前置簡要“說明”,是為題解,及對成文史、情節、詩歌戲劇形式的簡要說明;大多場幕後置“簡評”摘要該場幕所涉問題,追加評述。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世界文學巨匠,德國最偉大的文學家,“狂飆突進”運動的旗手、魏瑪古典主義的代表,其作品《少年維特之煩惱》《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浮士德》等均是世界文學中不可磨滅的名篇。
谷裕,1969年7月出生,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曾獲德國洪堡獎學金。從事從中世紀到19世紀末的德語國家文學史、現當代德語文學、德語文學與基督教文化、歌德《浮士德》等領域的研究。已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德語成長發展小說研究”;現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歌德全集翻譯”子項目負責人。發表學術專著、譯註與論文20余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