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景的意義》這本書中,美國當代著名哲學家、美學家約翰·薩利斯(John Sallis)延續了其以往著作中關於自然的元素性和大地性的思考,圍繞着風景的密度和悲劇性,以及風景與自然的共振等問題,提出了自己對風景的意義的獨特理解。
薩利斯教授有着深厚的西方古典哲學背景,他從現象學和現當代美學視角出發,遊走于哲學與藝術的邊界,開啟了有關想象力和自然元素的哲學思考,在當代美國哲學界自成一家。本書不僅涉及西方藝術史上的大師,如莫奈、塞尚、弗里德里希和克利等,還討論了中國山水畫,尤其是郭熙的畫論,顯示出他思想的開放和視野的宏闊。
約翰·薩利斯(John Sallis,1938— ),美國哲學家,波士頓學院哲學系阿德爾曼(Frederick J. Adelmann)講席教授。研究領域包括現象學、古希臘哲學、德國古典哲學、美學和藝術理論。薩利斯教授以對“想象力”概念的研究和對柏拉圖及海德格爾的解讀而聞名,是美國哲學界的領軍人物之一,創建了現象學研究權威期刊《現象學研究》(Research in Phenomenology)。主要作品包括《自然的回歸:論感性的超越》(The Return of Nature: On the Beyond of Sense,2017)、《克利的鏡子》(Klee鈥檚 Mirror,2015)、《想象力:元素的意義》(Force of Imagination: The Sense of the Elemental,2000)、《方圓說——論柏拉圖〈蒂邁歐〉中的開端》(Chorology. On Beginning in Plato鈥檚“Timaeus”,1999)、《回聲:海德格爾之後》(Echoes: After Heidegger,1990)。
楊光,筆名楊疏清。南開大學英語系學士,德國弗萊堡大學哲學系碩士、博士。現為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西方哲學,尤其是現象學和古希臘哲學,同時從事美學、藝術哲學研究,並參與當代藝術批評與策展活動。著有Versammelte Bewegung(《運動的彙集》);聯合主編Paths in Heidegger鈥檚 Later Thought(《海德格爾後期思想的路徑》);發表有關現象學、古希臘哲學和藝術哲學方面的德語、英語和中文論文多篇;翻譯作品包括《蘇格拉底》(2016)、《從思想的經驗而來》(合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