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倫理著作,名列唐宋“十三經”之一。《孝經》主要闡述孝道和孝治思想,成書于東周時代。西漢首出《孝經》文本為河間獻王所獻,凡十八章,屬於今文系統。而《古文孝經》為孝昭帝時魯國三老所獻。《孝經》今文、古文兩個系統分別流傳,今文一脈傳承者居多。孔子後裔孔安國所傳《孝經》屬於古文系統,凡二十二章,但隋代以後有學者懷疑並非孔安國所傳,疑為後人偽作。東漢大儒鄭玄遍注群經,亦為《孝經》作注,于晉元帝大興年間始立於學官。唐玄宗時詔群儒集議《孝經》古文、今文優劣,后裁定鄭注與孔傳並存,並御注《孝經》,頒于天下。天寶年間,詔令天下民間家藏《孝經》。中唐以後,由於唐玄宗御注得到廣泛尊崇,鄭玄注逐漸衰微。
此次整理古注,收錄了舊題孔安國傳《古文孝經》、舊題鄭玄《孝經注》、唐玄宗李隆基《孝經注》三種最重要的注本。其中孔傳《古文孝經》以《知不足齋叢書》翻刻日本太宰純整理本為底本,以重慶大足宋代石刻范祖禹書《古文孝經》、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清原文庫藏鐮倉末孔傳《古文孝經》抄本、早稻田大學藏日本延享元年(1744)菅愷《古文孝經》抄本、日本栃木縣足利學校藏《古文孝經》抄本為參校本;鄭玄《孝經注》以日本天明七年《群書治要》所收鄭玄《孝經注》為底本,以日本寬政本《孝經鄭注》、《知不足齋叢書》所收《孝經鄭注》為參校本;唐玄宗《孝經注》以唐開元六年(718)刻石台《孝經》為底本,以《古逸叢書》覆舊抄卷子本唐開元御注《孝經》、開成石經《孝經》、《四部叢刊》刻傳是樓影宋岳氏本《御注孝經》、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刻阮元《重刊宋本孝經註疏附校勘記》為參校本。同時又都參考了在敦煌發現的《孝經》殘卷。
鄭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屬山東)人。著名經學大家。曾入太學受業今文《易》和公羊學,又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周禮》《左傳》等,並從馬融學古文經。聚徒講學,弟子多至千人。因遭黨錮之禍,遂潛心著述,遍注群經,另著有《天文七政論》《魯禮禘祫義》《六藝論》等。
李隆基(685-762),亦稱唐明皇,唐朝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景雲元年(710),與太平公主合謀攻殺韋后,擁其父睿宗即位,被立為太子。兩年後受禪改元。在位前期任用姚崇、宋璟為相,改革武周後期以來的弊政,社會安定,經濟文化持續發展,進入唐朝的全盛時期,號稱“開元之治”。後期任用李林甫、楊國忠執政,又沉湎於聲色,官吏貪瀆,政治腐敗。天寶十四載(755),爆發“安史之亂”。次年逃往四川,太子亨即位靈武,遙尊其為太上皇。至德中返回長安,后抑鬱而死。
陸一,清華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現任復旦大學高教所副所長,副研究員,博導,《復旦教育論壇》副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理論與政策研究。專著《教養與文明:日本通識教育小史》獲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北京大學教育評論》等國內外高水平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十多篇論文獲《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