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學派究竟指什麼,或者曾經是指什麼?它是一群人,抑或是一種思想?它只是一個短暫的瞬間,還是一個長期的傳統?它來自個體力量,還是在更大力量的影響下產生?長期以來的研究文獻都為這些問題所困擾,本書詳細考察了芝加哥學派、其知識遺產及其與更大的學科之間的動態關係。
在對該學派及其實踐的分析中,嵌入了一個更廣泛的理論論點,阿伯特用它來重新定義社會對象,將其視為一連串相互關聯的事件,而不是固定的實體。阿伯特的理論直接源自芝加哥學派將社會生活定位於時間和地點上的堅持,這一傳統自一百年來一直是該學派的核心。
安德魯·阿伯特(Andrew Abbott,1948-),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82年獲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後任教於羅格斯大學,1991年返回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執教。1993-1996年,任芝加哥大學學院社會科學部長。1999-2002年,任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主任。2000-2016年,任《美國社會學期刊》主編。他的研究主要集中於職業社會學、知識社會學和社會理論。主要著作包括《職業系統》(1988)、《學系與學科》(1999)、《學科的混沌》(2001)、《時間之重》(2001)、《發現方法》(2004)、《過程社會學》(2016)等。
邢宇宙,北京工業大學文法學部副教授、社會工作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組織、社會治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