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的所有西方哲學史都是以“形而上學”為“第一哲學”的思辨哲學史,倫理學或道德哲學在這樣的哲學史上從來沒有,也不可能得到真切的理解和描述,但傳統哲學的核心與使命卻是倫理學:尋找至善的存在機製為時代精神和個人生存安身立命。
本書一改傳統哲學史的寫法,首次嘗試寫出以實踐哲學為第一哲學的哲學史,這樣的哲學史真切領悟古希臘“倫理”作為“美好生活”的“存在機制”,因而作為“存在之家”的本源意蘊,從而深入到哲學文本的靈魂之境,解讀出古希臘直到古羅馬的德性論倫理形態。
因而本卷的整體內容是系統梳理古典哲學的德性倫理之譜系:從古希臘神話源頭考察古希臘德性論的起源;從智者派與蘇格拉底的論辯,考察蘇格拉底式倫理學德性知識論的特點;從希臘化時代的文明變遷,把從希臘化開始一直到古羅馬的倫理學作為德性倫理的第二經典形態,考察他們將倫理學作為“第一哲學”之後,倫理思想的進程與社會倫理生活和個人德性之間的互動關係。
鄧安慶,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入選國家級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兼任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全球倫理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西方倫理學研究所所長,《黑格爾著作集》(20卷理論著作版)常務副主編,《倫理學術》叢刊主編。
主要研究方向為德國古典哲學、第一哲學、實踐哲學、價值哲學等。著有《謝林》《叔本華》《施萊爾馬赫》《美的欣賞與創造》《康德黑格爾哲學在中國》《啟蒙倫理與現代社會的公序良俗:德國古典哲學的道德事業之重審》等,譯有《伽達默爾集》,黑格爾《法哲學原理》,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赫費《作為現代化之代價的道德》,謝林《論人類自由的本質及其相關對象的哲學研究》《布魯諾對話:論事物的神性原理與本性原理》,施萊爾馬赫《論宗教》,司徒博《環境與發展:一種社會倫理學的考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