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性論》是盧克萊修的哲學長詩,于1473年整理出版,是現存唯一系統闡述古希臘羅馬的原子唯物論的著作。他繼承古代原子學說,特別是闡述並發展了伊壁鳩魯的哲學觀點。認為物質的存在是永恆的,提出了“無物能由無中生,無物能歸於無”的唯物主義觀點。反對神創論,認為宇宙是無限的,有其自然發展的過程,人們只要懂得了自然現象發生的真正原因,宗教偏見便可消失。他承認世界的可知性,認為感覺是事物流射出來的影像作用於人的感官的結果,是一切認識的基礎和來源,駁斥了懷疑論。認為幸福在於擺脫對神和死亡的恐懼,得到精神的安寧和心情的恬靜。
《中外哲學典籍大全·外國哲學典籍卷》遴選世界歷史各個時期不同文明的代表性哲學典籍,包括古印度、古希臘、古羅馬、希伯來、阿拉伯等文明的古代哲學經典,以及近現代哲學的核心著作,以期系統呈現外國哲學思想的整體面貌及其發展脈絡。
此次出版外國哲學經典的譯本嚴格選擇原著底本,以來源清晰、論證有據的原文文本為依據;對譯文進行嚴格把關,一方面結合學術、思想、語言的發展狀況對已有的經典譯本進行修訂,另一方面更着力發掘具有一流學術水準的新譯本。《中外哲學典籍大全·外國哲學典籍卷》的翻譯出版,希望為專業學者研習外國哲學經典提供可靠的文本,也為大眾了解世界文明與思想提供指引。
盧克萊修(約前99—約前55),羅馬共和國末期的詩人和哲學家,他繼承古代原子學說,特別是闡述並發展了伊壁鳩魯的哲學觀點。他認為物質的存在是永恆的,提出了"無物能由無中生,無物能歸於無"的唯物主義觀點。反對神創論,認為宇宙是無限的,有其自然發展的過程,人們只要懂得了自然現象發生的真正原因,宗教偏見便可消失。承認世界的可知性,認為感覺是事物流射出來的影像作用於人的感官的結果,是一切認識的基礎和來源,駁斥了懷疑論。認為幸福在於擺脫對神和死亡的恐懼,得到精神的安寧和心情的恬靜。著有哲學長詩《物性論》。
方書春(1916—1957),希臘哲學專家,先後任教於中山大學、北京大學。譯著有《範疇篇 解釋篇》《物性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