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大學教授高谷好一(1934—2016年)的代表作——《東南亞的自然環境與土地利用》(勁草書房1985年版)是日本東南亞學叢書的首部學術著作,堪稱日本有關東南亞生態學與農業史有機結合的跨學科研究的開山之作,被日本學界譽為“綜合研究東南亞自然的劃時代性金字塔尖”。為闡明東南亞土地利用的整體情況,高穀好一在東南亞各地多次開展詳細的田野調查,查閱了東南亞各國大量史料,並從生態學的角度對東南亞農業史進行了深入論述。該著作不僅全面解析了東南亞各地區大相徑庭的土地利用情況,還闡明了東南亞各地區土地利用在結構上的相互關聯,堪稱利用交叉學科方法開展區域國別研究的典範。
該著作由以下三章構成。第一章對東南亞的生態和土地利用情況進行總體概括,並將其分為九個生態圈及土地利用區。該章首先闡明了東南亞的基本輪廓,從東南亞的地形、地質、氣候、土壤、植被等方面展開論述,這有助於讀者整體把握東南亞自然環境。第二章以各地的田野調查為基礎,對上述九個生態圈及土地利用區的現狀分別進行了論述。第三章全面梳理上述九個生態圈及土地利用區各自的歷史演變過程。該章將東南亞的土地利用史劃分為五個時期,即稻作傳播時期、印度水稻技術傳入時期、大米商品化初始時期、種植園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