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一百二十卷,乃紀傳體歷史書,分本紀、志、表、列傳等四部分。紀事自崇禎十七年五月至永曆三十七年止,其數十年間,雖偏隅一方,苟延殘喘,然而人事錯綜,瑣碎蕪雜,千頭萬緒,歷代治南明史者皆感其難,究其脈絡,蓋非易事;而錢海岳先生畢四十餘年之精力,參閱3400餘種圖書文獻,鉤稽爬梳,細為條理,大凡政治、經濟、人物、戰爭等等,事無巨細,一概收入,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錢海嶽(1901—1968),江蘇無錫人,從20世紀20年代便開始編纂南明史料,40年代完成了百卷《南明史稿》的初稿。中華書局圖書館收藏的,就是柳亞子先生依照這個初稿抄錄的。此後,錢海嶽對初稿又進行了增刪,增至120卷。1968年“文革”期間錢海嶽遭受迫害而死,《南明史稿》也不知下落。錢海嶽在生前是否將120卷本《南明史稿》完成,便成了一個謎。1971年,顧頡剛在《整理國史計畫書》中提到該書時推測,它或許存于無錫或南京。錢海岳的後人也在四處尋訪這部書稿的下落,竟奇跡般地發現了《南明史稿》的前96卷定稿和後24卷草稿,恰為120卷。遺憾的是,與前96卷的工整楷書相比,後24卷字跡潦草不堪,其中很多是用作者自己才看懂的字體寫成的,文中夾雜的很多小條亦不知如何續接。儘管如此,由於錢海嶽生前收藏裝滿一整卡車的南明史料在“文革”中被付之一炬,這部350萬字的手稿中引用的3400餘種史料,有些僅由這部《南明史稿》而得以保存,僅此便具有很高的價值。然而,由於點校方面的原因,該書始終未能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