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中國學術從傳統走向近代的時期,名家輩出,成果燦然。欲了解清代的學術思想,單靠梁啟超和錢穆的兩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前者僅舉其大要,點到即止,而後者關注於哲理與學術內在理路的探討,其他方面漏略者甚多。欲接觸原始材料,真切感受清人的治學特點與思想脈動,又不想陷入其中而茫然不知所歸者,最佳的選擇就是讀《清儒學案》。此書共收清代學者1169人,每人之下先有小傳介紹其生平與學術大旨,然後節錄其重要著作之凡例、序跋、關鍵章節及足以代表其人思想與學術水平的書札、詩文等。在每一學案中,又通過家學、弟子、交遊、私淑等類別將與案主有關的其他學術人物收入其中,極有條理,凡歷時十餘年(1929-1939)始纂集而成,當時很多知名學者參與了編纂。
《清儒學案》208卷。民國徐世昌等編纂。本書仿《明儒學案》和《宋元學案》的體例與宗旨,詳記清代學術情況,凡編入正案179人,附案922人,另列諸儒68人,共收清代學者1169人。全書採取分頭選編然後集中處理的辦法,凡歷時十餘年(1929-1939)纂集而成,當時知名學人孫夏桐、王式通、金兆蕃、朱彭壽、閔爾昌、沈兆奎、傅增湘、曹章、陶洙等均先後參與其事。本書是同類著作中收人最多、資料最全所學術專著,是研清代學術思想重要參考書。
章節試閱
誠意是作聖根基,若此處立腳不定,到底須塌下來。
意本是誠,其不誠者,後來之私意也。讀孟子論四端章可見。
誠意須要誠個「充」字,能充則火然泉達,極之可以與天地參。不然,隻死守這意,終是不長進。
一心偶正,便是誠意;無意不誠,便是正心。
蛟峰方氏看「正心二章分兩段看,上一節說心不可有所偏主,下一節說心不可無所存主,妙絕。若釋氏,便說心不可有,亦不可無矣。
人當心中無事之時,裁度義理鮮不中節。至於喜怒一臨,蔽於有我,便顛倒謬亂,莫知所措。人能使其心靜虛,雖遇有事,常若無事之時,則應事接物,無有不當者矣。
孟子曰:持其志,無暴其氣。二者工夫最是要緊。
朱子注不動心雲:心有主則能不動矣。竊自驗之,心無主固動,即心有主之時,亦未必遽能不動。譬如一家之中,卒有盜賊事,是主人雖在,未必皆鎮定舒徐,此主人弱也。要得主人強,須集義工夫透。
惡念易去,邪念難去。邪念易去,雜念難去。愈微則愈不覺,工夫尤當於微處著力。人雜念多,只是閒過;若時時勤正念,便無雜念.
戒慎恐懼與慎獨總是二.敬」字,不是未髮用慎獨工夫,已發又用戒慎恐懼工夫,如此卻是兩截。
程伊川曰:存養於未發之時則可,求中於未發之時則不可。又日:既思則是已發。
誠意是作聖根基,若此處立腳不定,到底須塌下來。
意本是誠,其不誠者,後來之私意也。讀孟子論四端章可見。
誠意須要誠個「充」字,能充則火然泉達,極之可以與天地參。不然,隻死守這意,終是不長進。
一心偶正,便是誠意;無意不誠,便是正心。
蛟峰方氏看「正心二章分兩段看,上一節說心不可有所偏主,下一節說心不可無所存主,妙絕。若釋氏,便說心不可有,亦不可無矣。
人當心中無事之時,裁度義理鮮不中節。至於喜怒一臨,蔽於有我,便顛倒謬亂,莫知所措。人能使其心靜虛,雖遇有事,常若無事之時,則應事接物,無有不當者矣。
孟...
目錄
第一冊
卷一夏峰學案
卷二南雷學案
卷三~四桴亭學案
卷五楊園學案
卷六~七亭林學案
卷八船山學案
卷九潛庵學案
卷十三魚學案
卷十一習齊學案
卷十二敬庵學案
卷十三恕谷學案
卷十四梁溪二高學案
卷十五用六學案
卷十六蒿庵學案
卷十七潛齊學案
卷十八程山學案
第十九柏鄉學案
第二十環溪學案
第二十一愚山學案
第二十二寧都三魏學案
第二十三孜堂學案
第二十四章白山學案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第五冊
第六冊
第七冊
第八冊
附錄人名索引
第一冊
卷一夏峰學案
卷二南雷學案
卷三~四桴亭學案
卷五楊園學案
卷六~七亭林學案
卷八船山學案
卷九潛庵學案
卷十三魚學案
卷十一習齊學案
卷十二敬庵學案
卷十三恕谷學案
卷十四梁溪二高學案
卷十五用六學案
卷十六蒿庵學案
卷十七潛齊學案
卷十八程山學案
第十九柏鄉學案
第二十環溪學案
第二十一愚山學案
第二十二寧都三魏學案
第二十三孜堂學案
第二十四章白山學案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第五冊
第六冊
第七冊
第八冊
附錄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