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伽藍記》是北魏遷都鄴城(今河北臨漳)十余年後,撫軍司馬楊街之重游洛陽,追記劫前城郊佛寺之盛,感慨歷史變遷的一部記敘性作品。其內容以記錄洛陽佛教寺廟為主,同時它又記敘了當時許多政治事件、重要人物、風俗地理、傳聞故事等,生動再現了當時的歷史風貌,還原了歷史事實,對正史中記載的不足具有補益之功,是我國南北朝時期一部優秀的歷史地理名著,又具有極大的文化價值與歷史價值。後世將《洛陽伽藍記》與《水經注》、《顏氏家訓》並稱為我國北朝時期的三部杰作!
《洛陽伽藍記》全書共分為五卷,首先為序城門表,其次以城內為始,次及城東、城南、城西、城北,各為一卷,由近而遠,介紹詳備,輪廓鮮明,儼然一體。其文體結構是一寺一條,這使得原著條理明晰,讀者讀後了然。《洛陽伽藍記》以地志為經,史事為緯,正文簡要,注筆詳密,行文流暢,寓意深刻。“言時事,每雜以怪誕,發規諫,則顯示神明,旁征博況”,可以說是將思想和觀點巧妙地融合于歷史性的記載和文學性的描述中去,引人入勝,發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