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其地位在死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並非很高。直至唐韓愈《原道》中提出「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的說法,把孟子視為先秦儒家中惟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方才逐漸上升。北宋神宗熙寧四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最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
方勇譯註的這本《孟子(精)》一書的作者尚無定論,至少有三種不同的說法:一為孟軻自最,此說來自漢代趙岐的《孟子章句》題辭;二為弟子輯成,此說來自唐代韓愈的《答張籍書》;三為師生合最,最早的說法來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現多認為第三種說法較為可信,但是不論其作者為何人,《孟子》都是我們今天探尋孟子思想乃至儒家思想的重要依據。歷代《孟子》的注本很多,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人焦循的《孟子正義》等,都是很有影響的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