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史百家雜鈔·序例》
姚姬傳氏之纂古文辭,分為十三類,余稍更易為十一類。曰論著、曰詞賦、曰序跋、曰詔令、曰奏議、曰書牘、曰哀祭、曰傳志、曰雜記九者,余與姚氏同焉者也;曰贈序,姚氏所有而餘無焉者也;曰敘記、曰典志,余所有而姚氏無焉者也;曰頌贊、曰箴銘,姚氏所有,餘以附入詞賦之下編;曰碑誌,姚氏所有,餘以附入傳志之下編。論次微有異同,大體不甚相遠。後之君子以參觀焉。
【譯文】
姚姬傳(姚鼐)編纂《古文辭類纂》,將所選文章分為十三類,我稍加改變,分為十一類。其中,論著、詞賦、序跋、詔令、奏議、書牘、哀祭、傳志、雜記等九類,是我與姚氏的選本相同的;而贈序類是姚氏有而我的分類中沒有的;敘記、典志類,是我有而姚氏沒有的;頌贊、箴銘類,姚氏選本中有,我將其附編在詞賦類的下編之中;碑誌類,姚氏選本中有,我將其附入傳志類的下編。編排順序稍有不同,但大體上是差不多的請後世君子參閱。
村塾古文有選《左傳》者,識者或譏之。近世一二知文之士,纂錄古文不復上及六經,以雲尊經也。然溯古文所以立名之始,乃由屏棄六朝駢儷之文,而返之於三代、兩漢今舍經而降以相求,是猶言孝者敬其父、祖而忘其高、曾,言忠者曰“我家臣耳,焉敢知國”,將可乎哉?餘抄纂此編,每類必以六經冠其端,涓涓之水,以海為歸,無所於讓也。姚姬傳氏撰次古文,不載史傳,其說以為史多不可勝錄也。然吾觀其奏議類中錄《漢書》至三十八首,詔令類中錄《漢書》三十四首,果能屏諸史而不錄乎?餘今所論次,采輯史傳稍多,命之曰《經史百家雜鈔》雲。湘鄉曾國藩識。
【譯文】
鄉村塾學中教授古文有選《左傳》的,有識者或有譏評。近世一二通曉文章之學的人在選編古文時,不再上溯至六經中的篇章,美其名曰要尊崇經書。然而追溯“古文”一詞之所以成立的源頭,實在是為了摒棄六朝駢文的綺麗之風,而返歸夏商周三代和兩漢的文章形態。現在捨棄經典而降格以求,就如同盡孝者敬其父親、祖父而忘記了其高祖、曾祖,盡忠者說“我是家臣,豈敢知曉國家大事”,這怎麼可以呢?我抄錄編纂這部書,每一類必選六經中的篇章冠於其端首,就如同涓涓細流,都要歸向大海,是不必有所辭讓的。姚姬傳選纂古文,不收編史書中的文章,所說的理由是史書甚多,不可勝錄。然而,我見他的奏議類中,收錄《漢書》中的文章多達三十八篇,詔令類中,也自《漢書》中收錄了三十四篇,果真能摒棄史書而不予收錄嗎?現在我選編的文章,選自史書中的文章較多,命名為《經史百家雜鈔》。湘鄉曾國藩記。
著述門三類
論著類著作之無韻者。經如《洪范》《大學》《中庸》《樂記》《孟子》皆是;諸子曰篇、曰訓、曰覽,古文家曰論、曰辨、曰議、曰說、曰解、曰原皆是。詞賦類著作之有韻者。經如《詩》之賦、頌,《書》之“五子作歌”皆是;後世曰賦、曰辭、曰騷、曰七、曰設論、曰符命、曰頌、曰贊、曰箴、曰銘、曰歌皆是。序跋類他人之著作序述其意者。經如《易》之《繫辭》,《禮記》之《冠義》《昏義》皆是;後世曰序、曰跋、曰引、曰題、曰讀、曰傳、曰注、曰箋、曰疏、曰說、曰解皆是。
【譯文】
論著類是不講求聲韻的著作。經書中如《洪范》《大學》《中庸》《樂記》《孟子》,都是這類文章;諸子的著作中稱為篇、訓、覽,古文家稱為論、辨(即辯)、議、說、解、原,都屬於此類。詞賦類是講求聲韻的著作。經書中如《詩經》中的賦、頌,《尚書》中的“五子作歌”,都是這類文章;後世的賦、辭、騷、七、設論、符命、頌、贊、箴、銘、歌,都屬於此類。序跋類是表達對他人著作意見的文章。經書中如《周易》的《繫辭》,《禮記》中的《冠義》《昏義》,都是這類文章;後世的序、跋、引、題、讀、傳、注、箋、疏、說、解,都屬於此類。
告語門四類
詔令類上告下者。經如《甘誓》《湯誓》《牧誓》等,《大誥》《康誥》《酒誥》等皆是;後世曰誥、曰詔、曰諭、曰令、曰教、曰敕、曰璽書、曰檄、曰策命皆是。奏議類下告上者。經如《皋陶謨》《無逸》《召誥》,及《左傳》季文子、魏絳等諫君之辭皆是;後世曰書、曰疏、曰議、曰奏、曰表、曰劄子、曰封事、曰彈章、曰箋、曰對策皆是。書牘類同輩相告者。經如《君奭》,及《左傳》鄭子家、叔向、呂相之辭皆是;後世曰書、曰啟、曰移、曰牘、曰簡、曰刀筆、曰帖皆是。哀祭類人告於鬼神者。經如《詩》之《黃鳥》《二子乘舟》,《書》之《武成》《金縢》祝辭,《左傳》荀偃、趙簡告辭皆是;後世曰祭文、曰吊文、曰哀辭、曰誄、曰告祭、曰祝文、曰願文、曰招魂皆是。
【譯文】
詔令類是上位者告知下位者的文章。經書中如《甘誓》《湯誓》《牧誓》等,《大誥》《康誥》《酒誥》等,都是這類文章;後世的誥、詔、諭、令、教、敕、璽書、檄、策命,都屬於此類。奏議類是下位者稟告上位者的文章。經書中如《皋陶謨》《無逸》《召誥》,以及《左傳》中季文子、魏絳等的諫君之辭,都是這類文章;後世的書、疏、議、奏、表、劄子、封事、彈章、箋、對策,都屬於此類。書牘類是同輩之間相互告知的文章。經書中如《君奭》,及《左傳》中鄭子家、叔向、呂相的言辭,都是這類文章;後世的書、啟、移、牘、簡、刀筆、帖,都屬於此類。哀祭類是人稟告鬼神的文章。經書中如《詩經》的《黃鳥》《二子乘舟》,《尚書》的《武成》《金縢》祝辭,《左傳》中荀偃、趙簡的告辭,都是這類文章;後世的祭文、吊文、哀辭、誄、告祭、祝文、願文、招魂,都屬於此類。
記載門四類
傳志類所以記人者。經如《堯典》《舜典》,史則本紀、世家、列傳,皆記載之公者也;後世記人之私者,曰墓表、曰墓誌銘、曰行狀、曰家傳、曰神道碑、曰事略、曰年譜皆是。敘記類所以記事者。經如《書》之《武成》《金縢》《顧命》,《左傳》記大戰、記會盟,及全編皆記事之書,《通鑒》法《左傳》,亦記事之書也;後世古文如《平淮西碑》等是,然不多見。典志類所以記政典者。經如《周禮》《儀禮》全書,《禮記》之《王制》《月令》《明堂位》,孟子之“北宮錡章”皆是;《史記》之八書,《漢書》之十志及三《通》,皆典章之書也;後世古文如《趙公救災記》是,然不多見。雜記類所以記雜事者。經如《禮記??投壺》《深衣》《內則》《少儀》,《周禮》之《考工記》皆是;後世古文家修造宮室有記,遊覽山水有記,以及記器物、記瑣事皆是。
【譯文】
傳志類是記敘人物的文章。經書中如《堯典》《舜典》,史書中則是本紀、世家、列傳,都是站在國家的角度所做的記載。後世從私家角度記敘人物的墓表、墓誌銘、行狀、家傳、神道碑、事略、年譜,都屬於此類。
敘記類是記敘事件的文章。經書中如《尚書》的《武成》《金縢》《顧命》,《左傳》中記大戰、記會盟,乃至於全書都屬於記事的書,《資治通鑒》效法《左傳》,也屬於記敘事件的書;後世古文如《平淮西碑》等也是此類文章,但不多見。典志類是記述政治典章的文章。經書中如《周禮》《儀禮》全書《禮記》的《王制》《月令》《明堂位》,《孟子》的“北宮錡章”,都是這類文章;《史記》的八書,《漢書》的十志,以及《通典》《通志》《文獻通考》,都屬於記敘典章制度的書。後世如《趙公救災記》也是這類文章,但不多見。雜記類是記敘雜事的文章。經書中如《禮記》的《投壺》《深衣》《內則》《少儀》,《周禮》的《考工記》,都是這類文章;後世的古文家們,修造宮室有記敘,遊覽山水有記敘,還有記器物、記瑣事的,都屬於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