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鑄青銅器,清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出土於陝西岐山,曆陳介祺、葉恭綽等人遞藏,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鼎高五十三點八釐米,口徑四十七點九釐米。鼎內銘文四百九十九字,是迄今所見長的青銅器銘文。其書法用筆圓潤精嚴,線條渾凝拙樸。李瑞清《跋毛公鼎》雲:“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
散氏盤,西周晚期青銅器,銘文記敘散、矢兩個聯姻國之間劃分田界、立誓、畫圖以確認歸屬之事。清乾隆初出土於陝西鳳翔,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盤高二十點六釐米,口徑五十四點六釐米。有銘文十九行三百五十七字。書法渾樸雄奇,自由活潑,字形結構避讓有趣而不造作,是西周晚期大篆成熟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