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一〇四五-一一〇五),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遊學于蘇軾門下並與之齊名,世稱“蘇黃”,為“宋四家”之一。黃庭堅傳世書法以行草書為主,《經伏波神祠詩》便是其行書代表作之一。黃氏行草書早年取法王安石、周越,後上溯鍾繇、二王,大字以《瘞鶴銘》《大唐中興頌》築基,同時又于蘇軾、張旭、懷素、顏真卿等諸家中有所得,最終形成真力彌漫、開張豪放的風格。
《經伏波神祠詩》,紙本,縱三十點四釐米,橫八百二十點六釐米,凡十六行,一百六十六字。該詩為唐劉禹錫所作,伏波指漢代名將伏波將軍馬援。此卷書於建中靖國元年(一一〇一)五月,黃庭堅時年五十七歲,剛結束深居四川的貶謫生活。黃氏晚年頗窮苦,且多疾患,然其書不僅難察倦怠和疲弱,反而蒼勁昂揚、生機勃發,愈老愈妙,可謂“窮而後工”之典型。此卷格調清雅,意足神完,自成一家,正合其“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之思想。馬宗霍評曰:“黃勝在韻”,此卷正是其以韻勝之表現,為黃庭堅晚年的得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