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字玄宰,號思白,別號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市)人。明後期大臣,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董其昌書畫俱佳,是“雲間派”和“華亭派”的代表人物,在明末清初之際,書名、畫名俱顯。其書用“淡”這一概念加以包裹、虛化,上接蘇軾寫意之精神,熔鑄鐘、王、米、顏,一任自然,平和沖虛,上能施于朝廷冊文,下又不乏文人雅韻,在明清之際聲名不替。
《方圓庵記》原本是米芾為當時天竺高僧辯才法師主持杭州龍井山方圓庵所作,原作早佚,有拓本傳世。
《董其昌臨米芾方圓庵記》,絹本手卷,高二十六釐米,長二百釐米,除開頭“方圓庵記”大字題署和末尾四十一字題識外,全文共計七百六十八字。用筆相對米書較緩,結體舒展平和,通篇清秀飄逸,無論從字形、內容還是章法上,都與原作有較大差異,這也正與董氏“書家未有學古而不變者”之思想暗合,反映出其欲學古並汰棄各家之皮相,最終達到“妙在能合,神在能離”之境。
《枯樹賦》是南北朝時期文學家庾信羈留北方時所寫,以枯樹自喻,抒發亡國之痛、故鄉之思、羈旅之恨和身世之感。唐褚遂良於貞觀四年(六三〇)為燕國公于志寧書此冊,墨蹟久佚,僅有拓本傳世,董其昌《戲鴻堂帖》有收錄。
《董其昌臨枯樹賦》,紙本行書,高二十七釐米,長三百六十五釐米,為董氏八十歲時所書,現藏朵雲軒。此帖以李北海法寫褚,老辣的行筆當中不乏恬靜淡然之氣,是董其昌行書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