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琴況 琴聲十六法》由明清時期古琴美學著作中最為著名的兩部——《溪山琴況》和《琴聲十六法》組合而成。《溪山琴況》將古琴的審美特性劃分為二十四況,即:和、靜、清、遠、古、澹、恬、逸、雅、麗、亮、彩、潔、潤、圓、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但並未停留在對古琴音樂審美理論的闡述上,同時也提出了對古琴彈奏技術的要求,可謂“道技並重”。
《琴聲十六法》提出了古琴的十六個審美範疇,即:輕、松、脆、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在每一範疇下詳細解說它的內涵與外延。從琴學史角度而言,《琴聲十六法》中的一些內容可以作為《溪山琴況》的必要補充,是探究《溪山琴況》早期面貌的重要文獻資料,對當代學琴者也有很好的啟發意義。
附錄收入《萬峰閣指法閟箋》與《左右手二十圖說》,從內容上與《溪山琴況》相印證,很多指法的解釋是對《溪山琴況》的進一步闡明,這些文獻一起構成了一個獨立而完整的琴學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