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群之一,始鑿于北魏孝文帝時期。471年,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為了緩和民族矛盾,鞏固鮮卑人的統治,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孝文帝本人很羡慕漢文化,他的改革宗旨是力求使鮮卑人完全漢化。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西魏,繼而代之以北齊、北周。此時的洛陽成為了東西方兩大集團的決鬥場,龍門佛教藝術急劇衰落,但仍雕鑿了一些小龕,並補鑿了一所大窟。此時的造像風格有來自東、西方的影響。581年隋代建立后,龍門的雕刻仍沒有起色,僅留下了三所紀年龕。龍門沒有唐武德紀年龕像。唐太宗時期的造像主要集中在賓陽南洞,仍為保守且不統一的風格,是當時佛教不發達的表現。
縱觀龍門石窟的發展史,其盛期在北魏晚期與初唐,正是全國各地石窟造像事業迅猛發展的兩個時期。而那時龍門所在的洛陽,分別是北魏晚期的首都和初唐的東都,直接體現着當時的中央佛教藝術模式。因此,龍門石窟就在這兩個時期的全國石窟造像中具有指導作用,可以幫助我們研究當年的洛陽佛教藝術是如何影響全國各地的。比較而言,它是中國佛教藝術史上地位最重要的石窟群。
常青,1962年12月26日生於陝西省西安市。北京大學考古系學士與碩士,美國堪薩斯大學中國藝術史博士,主修中國石窟寺藝術。1999年以後,先後在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美國國家美術館、組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部研究、學習、在北卡大學亞克蘭藝術博物館、佛羅里達州瑞格林藝術博物館擔任亞洲藝術策展人。2010年以後,在密蘇里州聖路易華盛頓大學任博土后講師,在密蘇里大學聖路易分校任客座教授,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亞洲藝術博物館擔任研究策展人。自2018年起在四川大學藝術學院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14種專著,發表100余篇中英文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