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訪問倫敦期間的一個夜晚,我產生了把《悲慘世界》改編成音樂劇的想法。當然,我去倫敦是為了欣賞音樂劇。對於法國人來說,維克多•雨果的這部經典小說具有法蘭西民族不朽傑作的地位。我從一開始就十分明白,這樣一項計划會被傳統的衛道士們視做褻瀆傑作之舉。
盡管如此,我仍然與作曲家克勞德一米歇爾•勛伯格探討了我的這個想法。看來,我們兩人都覺得這是一項無比令人振奮的挑戰,是一次在音樂劇行業固有慣例之外展開運作的絕無僅有的機會。
雨果的原著非常適合進行歌劇風格的改編處理,經過9個月的艱苦工作,我們把長達1500頁的巨著改編成為一部三幕歌劇劇本,配備了7個舞台場景,並根據我們當時的設想,對全部音樂和歌詞進行了細致的描述。又經過多方修訂,我們終有小成,克勞德一米歇爾可以離開去作曲了,而我也可以開始創作歌詞了。在歌詞創作上,我是和我的朋友、詩人讓一馬克•納特爾合作完成的,我本人負責擬定了每一首歌的主題和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