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談東亞:狀況中的政治與歷史》內容簡介:東亞作為一個思考的範疇,它的有效性經常受到置疑。但是在形成自身知識傳統的問題上,我感覺到把東亞作為一個知識範疇而不是僅僅作為一個地理想像空間,有它的合理性和不可取代的價值。正是東亞鄰國知識分子的逼問,使得一個往往被中國知識分子忽略的問題凸顯出來:為什麼要談東亞和為什麼不談東亞,同樣是一個歷史的問題,也同樣是一個沒有理論想像力就無法把握的問題。
作者簡介:
孫歌,日本東京都立大學法學部政治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日本東京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客座研究員,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一橋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客座教授等。研究領域為日本政治思想史,主要著作有《主體彌散的空間》(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竹內好的悖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文學的位置》(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把握進入歷史的瞬間》(台灣人間出版社,2010)等。
章節試閱
在這樣的歷史走向中,在日本與中國之間仍然處在實質上的戰爭狀態的“戰後時期”,竹內好不斷地寫作著他的中國論。在某種意義上,這些中國論並不是作為中國研究而寫作的。這是為了糾正日本社會表面化的近代認識,示範了把對象“翻轉過來”的構想本身。今天,從竹內好的中國分析中抽出結論,議論它是否合適並不具有意義。如果從這種直觀的和實體的思維方式中解脫出來,並且思考今日仍然被輕視的亞洲或者東亞所具有的問題性,那麼我們才會理解,竹內好為什麼在《作為方法的亞洲》中只把關注點集中於中國,並且只是拘泥於他個人的體驗
當然,竹內好是中國研究者,這篇文章是講演記錄,這些狀況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上述問題。只是,這些說明並不能窮盡上述問題。
即使是在後冷戰時期,中國仍然是日本知識界難以理解的對象,日本的近現代中國研究主流基本上追隨美國的理論(特別是後現代理論和後殖民理論),這些狀況跟竹內好的時代比起來,並沒有太多的改善。如果考慮到這些基本的事實,恐怕可以說,竹內好的這一姿態絕不僅僅是他個人的素質所使然。不只是日本,在今天的中國知識界,狀況也沒有太大的差別。即使東亞知識界以英語思考來交流和競爭的時期不久將成為歷史,我們也仍然要思考,到了那時,我們是否自然地可以擁有進入躍動歷史的合適途徑與工具?
如果沒有中國,東亞論述就無法成立。但是這並不是實體意義上的問題。毋寧說,這是在竹內好所說的“方法”層面上才能顯現出來的問題。換言之,今天劇烈變動著的中國這一對象,作為錘煉認識論的媒介,要求人們把混沌作為混沌來把握,並從這種混沌中提煉出原理來。
在這樣的歷史走向中,在日本與中國之間仍然處在實質上的戰爭狀態的“戰後時期”,竹內好不斷地寫作著他的中國論。在某種意義上,這些中國論並不是作為中國研究而寫作的。這是為了糾正日本社會表面化的近代認識,示範了把對象“翻轉過來”的構想本身。今天,從竹內好的中國分析中抽出結論,議論它是否合適並不具有意義。如果從這種直觀的和實體的思維方式中解脫出來,並且思考今日仍然被輕視的亞洲或者東亞所具有的問題性,那麼我們才會理解,竹內好為什麼在《作為方法的亞洲》中只把關注點集中於中國,並且只是拘泥於他個人的體驗
...
目錄
序 理論的即物
第一編 東亞論述和東亞感覺
1 東亞視角的認識論意義
一 中國社會既定的東亞視角及其問題性
二 現代歷史過程中東亞內部的不均衡狀態
三 冷戰歷史與東亞的關係
四 後冷戰時期的歷史視野與東亞敘事的思想品格
五 關於後東亞論述的可能性
2 如何做個台社人
一 台社的文化性格
二 《臺灣社會研究》二十周年紀念特刊的理論視野
三 作為方法的主體認同
四 尋找“思想兩岸”的接觸點
五 追問這個問題:什麼是多元化前提下的普遍性
第二編 跨文化的體驗與課題
3 跨文化視野的形成
一 回顧知識共同體的思想課題
二 觀察日本的視角
三 亞洲的普遍性想像與中國的政治敘事
4 如何敘述“戰後”東北亞問題
一 高句麗問題引發的思考
二 內在於沖繩的東亞戰後史
三 從那霸到上海
四 民眾視角與民眾的連帶
5 文化間的日本思想
一 個體文化認同的精神性格
二 今天,我們為何需要竹內好
三 閱讀竹內好與閱讀歷史
第三編 作為藝術的政治學
6 丸山真男政治學中的“政治”
一 本行與副業——政治的認識論問題
二 “作為藝術的政治”——丸山政治學的思考
三 丸山政治思想史的環境
結語:丸山的政治性與閱讀丸山的政治性
7 文學作品中的“政治”
一 極限狀態下的政治感覺
……
第四編 思想史的邏輯
序 理論的即物
第一編 東亞論述和東亞感覺
1 東亞視角的認識論意義
一 中國社會既定的東亞視角及其問題性
二 現代歷史過程中東亞內部的不均衡狀態
三 冷戰歷史與東亞的關係
四 後冷戰時期的歷史視野與東亞敘事的思想品格
五 關於後東亞論述的可能性
2 如何做個台社人
一 台社的文化性格
二 《臺灣社會研究》二十周年紀念特刊的理論視野
三 作為方法的主體認同
四 尋找“思想兩岸”的接觸點
五 追問這個問題:什麼是多元化前提下的普遍性
第二編 跨文化的體驗與課題
3 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