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歷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國歷史上原本是極其普通的年份。
作者以該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物為中心,抽絲剝繭,梳理了中國傳統社會管理層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探索現代中國應當涉取的經驗和教訓。
作者黃仁宇以其「大歷史」觀而聞名於世,《萬歷十五年》中這一觀念初露頭角,「敘事不妨細致,但是結論卻要看遠不顧近」。
自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出版以來,好評如潮,在學術界和文化界有廣泛的影響。
意在說明16世紀中國社會的傳統的歷史背景,也就是尚未與世界潮流沖突時的側面形態。有了這樣一個歷史的大失敗,就可以保證沖突既開,恢復故態決無可能,因之而給中國留下了一個翻天覆地、徹底創造歷史的機緣。
黃仁宇(1918-2000),生於湖南長沙,1936年入天津南開大學電機工程系就讀。抗日戰爭爆發后,先在長沙《抗戰日報》工作,后來進入國民黨成都中央軍校,1950年退伍。
其后赴美攻讀歷史,獲學士(1954)、碩士(1957)、博士(1964)學位。曾任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副教授(1967)及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1970)。參與《明代名人傳》及《劍橋中國史》的集體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