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收九篇專題考論均系作者根據檔案材料,檢視先前各說,作出新的認知、補證與修正,明晰了一些關鍵性的歷史細節。針對“公車上書”的質疑和辯難,作者明確提出:兩個不同概念的“公車上書”,敘史者有必要加以區別。從觀察甲午戰後清朝整個保舉活動,揭示出當時政情的諸多特點。
重新梳理京師大學堂的初建歷史,見出戊戌變法之基本相:以康有為為首的激進派,與張之洞、孫家鼐領軍的溫和派,都在其所宗的“中學”指導下,自行其改革事業,儘管從形式上已盡力模仿泰西、日本。司員士民為救時而提出外交與軍事內容的建策,在今天看來,大多只是救時的偏方,與歷史發展的方向並不吻合。此外,“光緒帝召見張元濟”、“康有為移民巴西計畫”、“康有為及其黨人所擬戊戌奏摺”和“康有為自寫年譜手稿本閱讀報告”諸篇都分別對補訂史事缺環、匡正偏見有所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