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講述革命過程中的許多“苦惱”之一。粗淺的唯物論的見解,對於複雜的人際關係和心理的動物學解釋,以及“直接法的戀愛”的橫行,讓主人公捲入了不幸的愛戀旋渦之中了,終釀成了墮胎和槍殺的悲劇。在這其間,隱含着熱情與憎恨,秘密的煩惱與個人的野心。
顧米列夫斯基,1890年出生於俄國的亞特卡納城。他24歲以前就開始了文筆生活,他的第一篇小說于1914年發表在雜誌《教化》四月號上。自此以後他便專心創作,在許多雜誌和報紙上發表作品。十月革命以後,他從事編輯和教育工作。
周起應(1908—1989),即周揚,中國文藝理論家。湖南益陽人。1927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28年上海大夏大學畢業後去日本留學。1931年回上海,參加領導革命文藝運動。1932年任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委書記、左聯黨團書記、《文學月報》主編等職。1937年到延安,曾任陝甘寧邊區教育廳長、魯迅藝術學院院長、延安大學校長。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文聯主席等職。譯有《安娜·卡列尼娜》等。
立波(1908—1979),即周立波,中國作家。原名紹儀,湖南益陽人。1928年入上海勞動大學,並開始寫作。1934年參加左聯。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教於延安魯迅藝術學院。1944年主編《解放日報》文藝副刊。著有長篇小說《暴風驟雨》《山鄉巨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