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界少有以味覺思想為進路來解讀中國文化,本書可謂開此先河。作者以「味覺思想」為中國文化之血脈,一則示其乃顯著區別于古希臘以來的視覺思想與古希伯來之聽覺思想,構成中國文化的基本特性。另則,在味覺優先,自覺壓制視覺歷史情境下,中國思想展開為從「形」「體」到「理」的範式轉換,即從「形」到「形而上」,隨即轉至從「體」到「本體」,繼而轉至從「理」到「天理」。這個進程中,味覺思想或明或暗地主導、滲透,並以感通、體道、玩味、理會等主導著中國思想。可謂以形而下之方法闡釋形而上的本體之理的獨辟蹊徑的中國哲學著作。不僅可以給中國哲學界帶來新的理論範式,也使抽象的哲學理論對於普通讀者不再顯得艱澀和枯燥。
本書乃《味與味道》姊妹篇。《味與味道》勾勒出中國思想方法之基本面貌,本書側重揭示味覺思想歷史演變脈絡,分別揭示中國思想史中感官選擇的脈絡(從「耳目之爭」,耳的勝出,繼而「耳舌之辯」,舌的勝出),範式轉換的脈絡(從「形」到「形而上」,隨即轉至從「體」到「本體」,繼而轉至從「理」到「天理」),以及方法論演變的脈絡(從感通、體道、玩味至於理會)。這三條脈絡相互交織,彼此貫通,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之根本特質。
從橫向面看,味覺思想貫徹于中醫藥、數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畫論、書論、詩論、文論、道學等人文領域。與此相應,中國思想自覺選擇以陰陽、剛柔、仁義等主客一體的概念來表達道、理,同時以溫、淡、涼為思想者的氣象與思想基調,從而使中國文化各個層面浸染著味覺思想。此血脈從遠古流淌至今,雖歷經千萬劫而健進不息,在當代中國依然隨時隨地觸之可及。當代意欲在中西古今之爭視域下重建中國話語體系,重建中國思想、中國文化,味覺思想亦提供了最厚實的資源與最深沉的生機。
貢華南,哲學博士。2002.7—2006.3任教於上海大學。2006.4起任教於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2007.9—2012.3擔任哲學系副主任。2009年破格晉陞教授。2013—2014年在牛津大學作學術訪問。現為華東師範大學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上海市中西哲學比較研究會理事,中國哲學促進委員會委員,中華孔子學會理事,中國現代哲學研究會理事,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學術委員,清華大學儒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中國哲學、中西哲學比較,在《中國社會科學》《學術月刊》等雜誌發表論文50余篇,主要著作有《知識與存在》(學林出版社,2004.10;2005.1)、《味與味道》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漢語思想中的忙與閑》(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5)等。上海市醫學會醫史專科分會第十屆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青年人文經典讀書工程特聘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