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近代日本來說,並不是先確立了“日本語”,再在其基礎上構造出(日本)“國語”的。事實恰恰相反。作者結合日本“語言的近代”的概念,從語言思想史的視角來探討“國語”理念的歷史。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說“國語”是日本殖民主義的思想史基礎,日本語的“近代”本身的特質也可以被清晰地刻畫出來。但“國語”理念不能僅僅從政治、思想層面來考察,還要立足於“語言”來理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譜系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作者試圖證明:被歸結到思想史、政治史、文學史等方面的“語言思想史”,其自身往往也是具有獨立輪廓和固有構造的。
李妍淑,韓國順天市生。延世大學文學學士,一橋大學大學院社會學博士。曾任大東文化大學講師、准教授,現為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特任教授、名譽教授。研究方向為社會語言學和言語思想史。本書曾榮獲1997年三得利年度學藝獎。另有著作:《異邦的記憶——故鄉,國家,自由》(晶文社)、《作為幻影的“詞語”——近代日本的語言意識形態》(明石書店)。
譯者簡介:王晴,北京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中退,現在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攻讀博士學位。任青山學院大學非常勤講師。研究方向為社會語言學,以及東亞殖民地語言與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