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西方哲學影響,當代中國哲學長期以抽象的概念和範疇為對象,而忽視對經驗領域具體的人、事、物的思考,這與中國古代典籍對人物與故事的重視背道而馳。為此,陳少明倡導將“做中國哲學”當作一門與經驗領域息息相關的“手藝”,以對具體事物的描述代替抽象的概念分析,輔之以“溯源”和“拼貼”的手法,從而跳出“從概念到概念”的窠臼,以“物”為中介探索進入和詮釋中國哲學的新方法、新路徑。
本書收錄的十篇文章,是陳少明近十幾年對“物”及其意義結構進行深入思考的成果,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心與物、道與器、經典世界與歷史世界的關係,涉及對孔子“在陳絕糧”、王陽明“南鎮觀花”、“特修斯之船”等歷史典故和哲學公案的全新討論,以及對商周青銅器、王羲之《蘭亭序》書帖等具體的“物”之精神內涵的發掘與闡釋,體現了建構與西方形而上學截然不同的“道器形上學”的寶貴嘗試。
陳少明,中山大學人文學部主任,哲學系學術委員會主任,哲學系、博雅學院雙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併兼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從事中國哲學的教學與研究,出版有《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齊物論>及其影響》《做中國哲學:一些方法論的思考》《夢覺之間:<莊子>思辨錄》等著作十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