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元年(1086),蘇軾與黃庭堅在汴京首次會面,雖然此前卻早已書信往來多年。二人與隨後來到京師的秦觀、陳師道、晁補之、張耒、李廌交游酬唱、談詩論文,形成元祐文壇蔚為繁盛的局面。作為這一集團的領袖,蘇軾雖然早在熙寧年間已經開始陸續與晁、張等人相識相交,但元豐二年(1079)的貶謫黃州,不僅對於蘇軾個人來說是人生的巨大轉折點,對於蘇門文人集團的形成也具有關鍵性的意義。
在蘇軾最為失意的時候,在過去的友朋對他紛紛避之唯恐不及之時,六君子或不斷致簡問候,或親至黃州探望,從此奠定了終生不渝的師友之情。政治的打擊使他們客觀上有了更多探討文學的機會,蘇門文人集團正是在黃州時期初具雛形,而此後得以不斷發展成熟。儘管六君子與蘇軾是以文相交,但正如黃州在他們的交往中所具有的獨特意義一樣,蘇門文人集團蘊含了文學以外的更多意涵。這正是蘇軾與六君子在此後的人生道路上屢次遭受打擊,而蘇門文人集團卻始終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
本書深入探討蘇軾與“蘇門六君子”的歷史地位與文化影響。全書四章,包含緒論與結語,採用還原歷史、追索過程、解讀原因的研究方法,將蘇軾與“蘇門六君子”置於歷史文化的大視野中。書中從道德評價的角度出發,考述“蘇門六君子”稱謂的來歷,揭示其複雜的歷史文化信息,分析文人集團的形成原因、“六君子”在文化史上的典範性及典範化過程。同時,書中還從多個角度論述六君子的文學活動和創作,包括唱酬文學的重新解讀、貶謫文學的探討,以及從學術論爭的角度審視“六君子”的相關文學創作,以新的視角論證了六君子文學的獨特成就和特殊意義。
馬東瑤,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歷史學系博士后,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勵耘學刊》副主編,《三蘇學刊》編委。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唐宋方向,在《文學遺產》《文藝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出版著作《文化視域中的北宋熙豐詩壇》等。主持和參與國家社科基金多項,目前在研兩項,《文化空間視域下的北宋中期都城與文學書寫》列入國家“十四五”哲學社會科學出版規劃。獲評北京市教學名師、寶鋼優秀教師。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北京市教學成果獎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