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由《素問》和《靈樞》組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大約成書於戰國至西漢時期,它集中反映了我國古代的醫學成就,創立了祖國醫學的理論體系,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基礎,始終指導著祖國醫學的發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靈樞經》共12卷,81篇,所論內容十分豐富。
該書以整體觀念為指導,以陰陽五行學說為依據,較為詳盡地論述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養生的有關問題,全面闡述了五臟六腑、精神氣血津液、人體氣質類型等內容,成為中醫基本理論的淵藪。特別是對經絡腧穴理論和針刺方法的記載更為翔實,例如對針法的論述,不僅強調了守神、候氣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數十種針刺方法,還詳細介紹了針具使用、針刺部位、針刺深淺、針刺禁忌、針刺與四時的關系等內容,為後世針灸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於《靈樞經》成書較早,又經歷代傳抄翻刻,以致誤脫衍倒,文失其真,故校勘研究者代人乏人。然因受到時代的限制和個人理解的偏頗,現仍存有諸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以致給閱讀理解本書帶來一定困難。為此,本次重新對該書進行了調理,選用1963年人民衛生出版校勘鉛印本為底本。書末附有重要詞語索引,以方便讀者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