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由《素問》和《靈樞》組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大約成書於戰國至西漢時期,它集中反映了我國古代的醫學成就,創立了祖國醫學理論體系,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基礎,始終指導着祖國醫學的發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素問》共24卷,81篇,所論內容十分豐富,包括陰陽五行、臟象氣血、腧穴針道、病因病機、診法病證、治則治法、醫德養生、運氣學說等,較為詳盡地論述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的有關內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學思想,強調了人體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從而成為中醫基本理論的淵藪。
由於《素問》成書較早,又經歷代傳抄翻刻,以致誤脫衍倒,文失其真,故校勘研究者代不乏人。然因受到時代的限制和個人理解的偏頗,現仍存有諸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以致給閱讀理解本書帶來一定困難。為此,本次重新對該書進行了整理,選用193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校勘鉛印本為底本,參考了現存多種版本和相關簡字、俗寫字、古今字則進行了統一處理。
本次整理的目的,在於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經驗,並根據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改正書中明顯的誤字,以便為讀者學習研究本書提供規范的版本。另外,本次整理於書末附有重要詞語索引,以方便讀者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