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系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之一,是深入研究和闡述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全面而詳盡地介紹其概論、理論、觀點的淵源、沿革及其發展的一部重要的教學參考書。該書自1989年出版後,深受廣大讀者喜愛,曾多次重印。本次修訂,是以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大綱爲依據,針對當前中醫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在保持原書的優勢和特色的基礎上,對原書的內容進行擴充、修改和完善,幷注意吸收現行統編教材的優秀發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爲指導思想。本書分爲緒論、中醫學的哲學基礎、藏象、氣血精津液、經絡、體質、病因與發病、病機、養生與防治等八部分。其中,“氣一元論”、“體質”和“養生”為新增加的內容。爲了拓寬不生的信息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在現代研究中著重介紹了近10年研究的概况和進展。同時,每章末附有主要參考文獻和復習思考題,以供讀者參考。本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代表了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方面的最高水平。不論是對中醫高等院校教師提高教學水平,還是中醫本科高年級學生及碩士、博士生深入學習中醫基礎均有很大裨益。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本書分爲緒論、中醫學的哲學基礎、藏象、氣血精津液、經絡、體質、病因與發病、病機、養生與防治等八部分。其中,在“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一章中,增加了“氣一元論”,其他章節如“體質”和“養生”均爲新增加的內容。章末附有主要參考文獻和複習思考題,以供學生自學參考。 本書主要供高等醫藥院校的中醫教師、中醫本科高年級學生及攻讀中醫碩士、博士學位的研究生作爲教學參考專書應用,同時也可作爲西醫學習中醫人員及中西醫結合科研人員的學習輔導及參考用書。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本書分爲緒論、中醫學的哲學基礎、藏象、氣血精津液、經絡、體質、病因與發病、病機、養生與防治等八部分。其中,在“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一章中,增加了“氣一元論”,其他章節如“體質”和“養生”均爲新增加的內容。章末附有主要參考文獻和複習思考題,以供學生自學參考。 本書主要供高等醫藥院校的中醫教師、中醫本科高年級學生及攻讀中醫碩士、博士學位的研究生作爲教學參考專書應用,同時也可作爲西醫學習中醫人員及中西醫結合科研人員的學習輔導及參考用書。
目錄
緒論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內容和基本特點 三、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科性質和內容 四、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現狀與展望第一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第一節氣一元論 一、氣的基本概念(一)氣的哲學含義(二)氣的醫學含義 二、氣一元論的基本內容(一)氣是構成萬物的本原(二)運動是氣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屬性(三)氣是天地萬物相互感應的中介 三、氣一元論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一)確立三才一體的整體醫學觀(二)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三)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四)指導疾病的診斷(五)指導疾病的防治 第二節陰陽學說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一)陰陽的哲學含義(二)陰陽的醫學含義(三)陰陽的普遍性、相對性和關聯性(四)劃分事物或現象陰陽屬性的標準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一)陰陽對立(二)陰陽互根(三)陰陽消長(四)陰陽轉化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二)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三)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四)指導疾病的診斷(五)指導疾病的防治 第三節五行學說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一)五行的哲學含義(二)五行的醫學含義 二、五行的特性(一)五行屬性的概念(二)事物屬性的五行分類 三、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一)五行生剋(二)五行乘侮 四、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一)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係(二)闡述人體的病理變化(三)指導診斷疾病(四)指導疾病的防治 [現代研究] 一、氣的現代研究(一)思維模型說(二)場論說 二、陰陽的現代研究(一)關于陰陽的基本概念(二)關于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三)陰陽學說本質研究 三、五行的現代研究(一)網狀因果結構與五行(二)五行的數學模式(三)五行學說的計算機研究 [文獻摘錄] [醫論選編] 一、大寶論 二、五行統論第二章藏象 第一節藏象學說概論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氣血精度津液第四章經絡第五章體質第六章病因與發病第七章病機學說第八章養生與防治附名詞術語索引
緒論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內容和基本特點 三、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科性質和內容 四、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現狀與展望第一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第一節氣一元論 一、氣的基本概念(一)氣的哲學含義(二)氣的醫學含義 二、氣一元論的基本內容(一)氣是構成萬物的本原(二)運動是氣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屬性(三)氣是天地萬物相互感應的中介 三、氣一元論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一)確立三才一體的整體醫學觀(二)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三)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四)指導疾病的診斷(五)指導疾病的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