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載臨床常用中藥528味(包括附藥67味)。各藥按來源、常用別名、性味歸經、功效與主治、常用藥對、用藥鑑別、成分、藥理、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的次第列述。各項論述除概括前人的研究成果與用藥經驗外,還注意結合新近的研究成果及用藥經驗,並力爭做到準確全面、利害並述。意在使讀者對所論藥物,既知其利,又知其害;既知單昧藥的功效或主治,又知其常用藥對的功效或主治;既知性能特點、功效主治相似藥物的相同點,又知其不同點,以便對比鑑別、準確使用。
書後附有筆劃索引及漢語拼音索引。所列條目均包括各藥的正名、植物基源名、動物基源名、礦物基源名、常用別名、常用砲製品名等,方便讀者查閱。本書內容豐富,貼近臨床,實用性強。適於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的醫生或實習生臨證備查之用,對中醫藥院校學生和廣大中醫藥愛好者亦有重要參考價值。
章節試閱
第二節 用藥禁忌
中藥的用藥禁忌,即指在用藥時一般應有所避忌。用藥禁忌主要包括證候用藥禁忌、配伍用藥禁忌、妊娠用藥禁忌和服藥時的飲食禁忌四個方面。
一、證候用藥禁忌
(一)含義
證候用藥禁忌,簡稱證候禁忌,又名病證禁忌。即指某類或某種證候不適宜選用某類或某種中藥,在使用時應予以避忌的。
(二)內容
凡藥不對證,藥物的性能功效與所療疾病的病證相悖,有可能加重病情者,原則上都屬於禁忌範圍。
屬某類藥者如:體虛多汗者,忌用發汗藥,以免加重出汗而傷陰津;陽虛裡寒者,忌用寒涼藥,以免再傷陽生寒;陰虛內熱者,慎用苦寒清熱藥,以免苦燥傷陰;脾胃虛寒、大便稀溏者,忌用苦寒或瀉下藥,以免再傷脾胃;陰虛津虧者,忌用淡滲利濕藥,以免加重津液的耗傷;火熱內熾和陰虛火旺者,忌用溫熱藥,以免助熱傷陰;婦女月經過多及崩漏者,忌用破血逐瘀之品,以免加重出血;脫證神昏者,忌用香竄的開竅藥,以免耗氣傷正;邪實而正不虛者,忌用補虛藥,以免閉門留邪;表邪未解者,忌用固表止汗藥,以免妨礙發汗解表;濕熱瀉痢者,忌用澀腸止瀉藥,以免妨礙清熱解毒、燥濕止痢;等等。
屬單味藥者如:體虛多汗者,忌用發汗力較強的麻黃;虛喘、高血壓及失眠患者,慎用麻黃;濕盛脹滿、水腫患者,忌用甘草;麻疹已透及陰虛火旺者,忌用升麻;有肝功能障礙者,忌用黃藥子;腎病患者,忌用馬兜鈴;授乳期婦女不宜大量使用麥芽;等等。
第二節 用藥禁忌
中藥的用藥禁忌,即指在用藥時一般應有所避忌。用藥禁忌主要包括證候用藥禁忌、配伍用藥禁忌、妊娠用藥禁忌和服藥時的飲食禁忌四個方面。
一、證候用藥禁忌
(一)含義
證候用藥禁忌,簡稱證候禁忌,又名病證禁忌。即指某類或某種證候不適宜選用某類或某種中藥,在使用時應予以避忌的。
(二)內容
凡藥不對證,藥物的性能功效與所療疾病的病證相悖,有可能加重病情者,原則上都屬於禁忌範圍。
屬某類藥者如:體虛多汗者,忌用發汗藥,以免加重出汗而傷陰津;陽虛裡寒者,忌用寒涼藥,以免再傷陽生寒;陰虛內熱者,慎用苦...
目錄
總論
第一章中藥的性能
第一節四氣
第二節五味
第三節升降浮沉
第四節歸經
第五節有毒與無毒
第二章中藥的功效與主治病證
第一節功效
第二節主治病證
第三節相互關係
第三章中藥的應用
第一節配伍
第二節用藥禁忌
第三節劑量
第四節用法
附:中藥炮製
各論
第一章解表藥
第一節發散風寒藥
第二節發展風熱藥
第二章清熱藥
第一節清熱瀉火藥
第二節清熱燥濕藥
第三節清熱涼血藥
第四節清熱解毒藥
第五節清虛熱藥
第三章瀉下藥
第一節攻下藥
第二節潤下藥
第三節峻下逐水藥
第四章祛風濕藥
第五章芳香化濕藥
第六章利水滲濕藥
第七章溫裡藥
第八章理氣藥
第九章消食藥
第十章驅蟲藥
第十一章止血藥
第一節涼血止血藥
第二節化瘀止血藥
第三節收斂止血藥
第四節溫經止血藥
第十二章活血祛瘀藥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藥
第十四章安神藥
第十五章平肝息風藥
第十六章開竅藥
第十七章補虛藥
第十八章收澀藥
第十九章湧吐藥
第二十章殺蟲燥濕止癢藥
第二十一章拔毒消腫斂瘡藥
筆劃索引
漢語拼音索引
總論
第一章中藥的性能
第一節四氣
第二節五味
第三節升降浮沉
第四節歸經
第五節有毒與無毒
第二章中藥的功效與主治病證
第一節功效
第二節主治病證
第三節相互關係
第三章中藥的應用
第一節配伍
第二節用藥禁忌
第三節劑量
第四節用法
附:中藥炮製
各論
第一章解表藥
第一節發散風寒藥
第二節發展風熱藥
第二章清熱藥
第一節清熱瀉火藥
第二節清熱燥濕藥
第三節清熱涼血藥
第四節清熱解毒藥
第五節清虛熱藥
第三章瀉下藥
第一節攻下藥
第二節潤下藥
第三節峻下逐水藥
第四章祛風濕藥
第五章芳香化濕藥
第六章利水滲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