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佔領這個星球不是靠競爭,而是靠聯結。——馬古利斯和薩根
共生(Symbiosis)的概念來自生物界,描述的是兩個夥伴之間密切、長期的相互關係。本期專題我們將從微生物的角度出發,開始一場“由內而外,以人為仲介”的共生之旅。
向內探索,我們將看到細菌、器官、心智,在人體內部化學反應;向外延伸,我們和他人、動植物、城市,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交錯互動。這一系列複雜而長久的聯結,幫助人類進化出了一個靈敏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我們與共生物件不斷交流回饋,或是平等互助,如腸道菌群和寵物,我們與它們維持著或發展出積極共生的場景;或是各有損耗,如多重人格的困擾和城市空間的不友善,我們還在治癒和改造。正是通過這樣的機制,人類認識、拓展自己和外物,同時也改變著世界的樣貌。
共生絕不是對立。
“工具”專欄回溯了搜尋引擎和搜索技術的歷史發展脈絡,探討了搜索行為對心智的影響,以及人與工具相互塑造帶來的詰問和反思。
鍛煉自主的心智總是必要的。“寫作”專欄分享了關於冥想練習的私人攻略。
“緩讀”專欄談談漫畫和圖像小說的定義與紛爭。漫畫就是漫畫,漫畫有不同種漫畫。是孩童的玩樂,也是大人的藝術。閱讀普適所有人,漫畫也是。
“遺產”專欄特別獻給2020年初去世的數學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戴森一生的學術道路上諾貝爾獎得主遍佈,他本人卻始終未曾獲獎。但他憑藉自己遠超一般科學家的寫作能力和熱忱,為千萬普通讀者打開了一窺科學的門。因為戴森,我們離科學如此之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