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老化創新設計 作者:吳萍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05-01
語言:簡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05頁 / 16k/ 19 x 26 x 1.02 cm / 普通級/ 單色印刷 / 1-1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目前評分: 評分:
圖書名稱:適老化創新設計
內容簡介
現有住宅的設計在應對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起居方面存在諸多不足和安全隱患,如地面防滑性不足、洗澡不方便、尖銳家居碰傷等,“適老化設計”可以幫助廣大老年人實現安居頤養天年,更是我們關愛老人、關注養老的大愛行為。本書主要內容為解讀老年人、中國適老化設計理論基礎、老年人資訊需求模型及實踐探索、養老服務模式中適老化研究、通感思維下的適老化設計、適老化設計思維在視覺資訊設計中的應用、適老化設計思維在工業產品中的應用、適老化設計思維在居住空間中的應用,可以在培養專業人才、提高養老服務專業水準上發揮重要作用。
本書適合適老環境設計與改造人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人員等閱讀。
目錄
第1章 解讀老年人001
1.1 老年人定義 001
1.2 老年人生理特徵 001
1.2.1 老年人的視力特徵 002
1.2.2 老年人聽力特徵 003
1.2.3 老年人認知行為特徵 003
1.3 老年人心理特徵分析 005
1.3.1 感知覺衰退 005
1.3.2 老年人認知變化 007
1.3.3 老年人情感情緒變化 007
1.3.4 老年人人際交往心理特徵 008
1.3.5 老年人個性變化 009
1.4 慢性病與老年人失能 009
1.5 家庭與子女 011
第2章 中國適老化設計理論基礎014
2.1 “和”“圓”傳統思想下的適老化設計 014
2.1.1 “和”傳統思想解讀 014
2.1.2 “和”的意境之美 014
2.1.3 “和”而不同 016
2.1.4 “和”思想對中國設計的影響 017
2.1.5 “圓”傳統思想解讀 018
2.1.6 融合“和”“圓”內蘊的傳統文化傳承轉化 032
2.2 設計知覺理論與設計視知覺 034
2.2.1 設計知覺理論 034
2.2.2 設計視知覺理論 036
2.3 現代通感設計思維 038
2.3.1 通感 038
2.3.2 通感的構成 040
第3章 老年人資訊需求模型及實踐探索046
3.1 老年人的心理狀態 046
3.2 老年人的需求層次模型 047
3.3 老年人資訊需求層次模型 049
3.3.1 衣、食、住、行和護理等生理需求 049
3.3.2 醫療保健、養老政策等安全資訊需求 050
3.3.3 親友資訊及團體活動等情感資訊需求 050
3.3.4 自我評價、社會評價等受尊重資訊需求 050
3.3.5 知識技能和工作崗位等自我實現資訊需求 051
3.4 老年人資訊需求模型的實踐探索 051
3.4.1 IT/IS對老年人資訊需求滿足支援 052
3.4.2 IT/IS產品對老年人生理需求的支援 052
3.4.3 IT/IS產品對老年人安全需求的支援 053
3.4.4 IT/IS產品對老年人情感需求的支援 053
3.4.5 IT/IS產品對老年人受尊重需求的支援 053
3.4.6 IT/IS產品對老年人自我實現需求的支援 053
3.5 老年人設計需求模型的實踐探索 054
3.5.1 以“視覺生產”為核心的老年人設計 054
3.5.2 感覺的多通道融合設計 054
3.5.3 老年人設計需求模型的建立 055
3.5.4 符合老年人消費心理特點的設計模型建立 056
第4章 養老服務模式中適老化研究058
4.1 中國傳統的養老服務模式 058
4.1.1 家庭養老 058
4.1.2 社區養老 059
4.1.3 機構養老 060
4.2 新型養老服務模式的適老化探討 061
4.2.1 旅居型養老 061
4.2.2 醫養結合型養老 063
4.2.3 互聯網智慧型養老 065
4.3 互聯網智慧養老模式的適老化架構 066
4.3.1 智慧居家型的適老化 066
4.3.2 智慧社區型的適老化 067
4.3.3 智慧機構型的適老化 069
第5章 通感思維下的適老化設計072
5.1 通感思維解讀 072
5.1.1 界定設計通感 072
5.1.2 通感思維在設計中的優勢 074
5.2 通感與傳統文化認知共生思維研究 074
5.2.1 共生理念的含義 074
5.2.2 通感思維與傳統文化認知共生研究 075
5.2.3 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關係 077
5.3 從共生設計到適老化設計 081
5.3.1 平面媒介與“和”“圓”文化合璧式共生的適老化凸顯 082
5.3.2 產品設計思維的適老化凸顯 087
5.3.3 環境空間的適老化凸顯 094
第6章 適老化設計思維在視覺資訊設計中的應用098
6.1 視覺資訊設計的概念 098
6.1.1 視覺設計 098
6.1.2 視覺資訊設計的提出 099
6.1.3 視覺資訊設計的價值 100
6.2 適老化設計的概念 101
6.3 視覺資訊設計中適老化設計調研分析 102
6.3.1 問卷調查法 102
6.3.2 用戶訪談及測試 111
6.4 調研結論 115
6.5 適老化資訊設計案例分析 116
6.6 適老化視覺資訊設計實踐研究 122
6.6.1 視覺資訊導視系統設計 122
6.6.2 適老化設計項目的建立 126
6.6.3 經典案例解讀 129
6.6.4 設計實踐 134
第7章 適老化設計思維在工業產品中的應用140
7.1 人、機、環境的系統觀 140
7.1.1 產品設計的系統觀 140
7.1.2 產品系統設計 141
7.1.3 傳統產品設計與產品系統設計的區別 141
7.2 產品系統設計實踐 143
7.2.1 產品系統設計調研 143
7.2.2 產品系統目標設定 145
7.2.3 產品系統功能分析 145
7.2.4 產品系統的設計 145
第8章 適老化設計思維在居住空間中的應用164
8.1 養老居住問題 164
8.2 適老化居住空間對實現養老的重要意義 165
8.2.1 保障老人居住安全 165
8.2.2 提高老人與外界的聯繫 165
8.3 適老化居住空間設計思維 165
8.3.1 建立“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166
8.3.2 立足國情探索適老化設計 166
8.3.3 運用“五感”的適老化設計思維 166
8.4 居住空間中適老化設計生理特點、心理特徵、生活習慣分析 170
8.4.1 老年人的生理特點與居住環境需求 170
8.4.2 老年人的心理特點與居住環境需求 173
8.4.3 老年人的生活習慣與居住環境需求 173
8.5 基於適老化理念的居住空間設計原則構建 174
8.5.1 安全性 174
8.5.2 實用性 176
8.5.3 適老化 176
8.5.4 無障礙 177
8.5.5 靈活性 177
8.5.6 健康性 177
8.6 老年人居住空間設計 178
8.6.1 居室空間 178
8.6.2 陽臺空間 178
8.6.3 衛生間 179
8.6.4 公共空間適老化設計 182
8.6.5 醫療保健空間 184
8.6.6 園林景觀 185
8.6.7 適老化居室空間色彩設計 188
8.7 適老化設計實踐與典型案例展示 190
8.7.1 設計實踐 190
8.7.2 養老專案優秀案例分析 192
參考文獻 200
後記 204
序
一、中國的未富先老
2009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為1.67億人。預計到2025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4.38億人。與其他許多老齡化國家一樣,在老年人數量增加的同時,中國的總人口預計在2035年開始減少,工作年齡人口比例也將在21世紀中期陡降。2008年,中國15歲到64歲的人口占總人口75%,但到2050年,這個比例將減少到66%。
根據《老齡化世界:2015報告》,歐洲是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地區,老齡化程度為17.4%; 日本是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老年人占其總人口的比例為26.6%。
以60周歲作為進入老年期的年齡分界,以60周歲及以上人口數占總人口的比例作為人口老齡化的指標。按照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公告,1999年中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數超過總人口比例的10%,標誌著進入老齡化社會。在學術界,一般以2000年作為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的時間點。導致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率下降和人均壽命延長。低生育率導致年輕人口增長緩慢,甚至低於替代水準,人均壽命延長則帶來老年人口大幅增加。根據2017年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消息,2015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6.34歲,其中男性73.64歲,女性79.43歲。在較低的生育水準下,人口老齡化問題更加顯著。
從目前的整體情況看,的人口老齡化具有規模大、速度快、區域發展不平衡、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等特點。規模大是指中國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老年人口的絕對數量也居世界首位。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數量超過2億的國家。根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預測, 老年人口將在2053年達到峰值4.87億,約占屆時亞洲老年人口的二分之一、世界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21世紀後半葉,的老年人口數預計將穩定在3.8億至4.0億之間,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2070年之前,將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
一直以來,“未富先老”被認為是人口老齡化的顯著特徵。所謂“未富先老”是指是在經濟不發達、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會更加艱巨。鄔滄萍教授首先提出中國人口老齡化具有未富先老的特點。他認為,中國是在經濟發展水準不高、綜合國力不強、人民生活水準還比較低的情況下進入人口老年化社會的,因此不能照抄西方模式,而要根據的國情和文化傳統,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道路。南開大學李建民教授提出,“未備先老”而不是“未富先老” 才是人口老齡化的根本特徵。他認為,改革開放以來,雖然經濟增長迅速,但社會老年保障制度建設仍有缺口。中國老齡化挑戰的真正含義是,能否在經濟、社會轉型和人口迅速老齡化的條件下,建立起公平、合理、有效的國家制度安排和社會應對機制。
“未備先老” 的觀點提出後,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畢竟,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完成了發達國家幾十年才完成的人口老齡化進程,在經濟保障、醫療保障、福利服務、長期照護等方面的制度建設上尚未做好充足的準備。其實,“未富先老”和“未備先老”分別指出了在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上不同方面的問題,前者指出資源有限,後者則指出制度缺口。理論上,二者各有其道理,但在實踐上,前者有為現狀辯護的傾向。“未富先老”的判斷在某種程度上合理化了目前未能滿足老年人需要的實際狀況。“未備先老”則偏重促進現狀的改變,認為提高國家和社會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能力涉及多方面的準備,繼續完善社會制度建設,而不只是與經濟發展水準相關。
事實上,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的二十年來,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國家對老齡問題的重視程度也逐漸提高,投入逐步加大,社會保障制度和福利服務政策不斷完善。
未來20年,人口老齡化將日益加劇,高齡老人和失能老人大幅增加,養老事業面臨的壓力和挑戰與日俱增,傳統的養老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轉變過程中,面臨養老服務風險和護理風險。
21世紀,人們生活在一個被設計包圍的地球村中,從所用的產品到居住的城市,從衣食住行到休閒娛樂,無不滲透著設計帶來的魅力與智慧,老年朋友也被迫變化著、適應著。
二、中國式適老化設計提出的背景
何為設計? 設計不是一種個人行為,作為文化大概念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設計體現了歷史積澱下的人類文化心理和當今社會的文化狀況。設計作為一門對主觀世界的反映、綜合、提煉、凝結、昇華的科學體系,除了面對其自身以外所產生的一切迅猛變化,還因為外力的作用而使現代設計的發展過程呈現出一種複雜的狀態,不斷增強了其從內涵到外延在建設、發展、變革等方面的時效性和緊迫感,並使之在變革過程中的任務與目的得到確定與加強。
老年人,是經驗的代言人,是傳統的奠基者,是文化的積澱載體。傳統文化主要體現在思想觀念上,屬於精神文化現象,而設計是物質形態的創造, 屬於物質文化現象, 兩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易經·繫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就是人類通過物化設計思維創造的一種文化載體,它是有形的、具象的物質,是文化傳承的具體體現。同時,文化也創造了設計,使設計成為社會文化的縮影,並使“器”上升為“道”,形成一種相對有形物體、無形的、抽象的精神觀念。以文化為本位,以生活為基礎是現代適老化設計的準確定位。從根本上說,適老化設計是傳統思想文化在具體設計作品中的凝結和物化。設計不是簡單地造物,而是需要創造出演繹時代、民族的文化根性,是孕育著老年人智慧與情感的功能性、審美性、經濟性的和諧整體。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彙集而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的、內涵博大精深的、傳統優良的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以來都是世人為設計所運用到的素材和源泉,在設計的功能、形式、材質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原型。時至近年,受經濟全球化影響,各國間不僅在經濟上聯繫空前密集,文化上的交流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局面。所以,在文化空前交融的時代背景下、在當前中國老齡化國情下,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老年人,用中國方式探究適老化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中國元素與適老化創新設計
早在20世紀,以陳幼堅為代表的香港設計師就率先利用中國元素進行現代設計的探索之路,但並沒有成功設計出一批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徵的現代作品。這標誌著中國設計師們摒棄早先一味效仿西風的觀念,轉而大量利用起中國元素的開始。可以說,“中國元素”的流行,是中國設計師探索中西結合的一種積極表現。近幾年,隨著中國經濟地位的提高,設計行業更多更強地發出自己的聲音,尤其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之後,運用中國符號樹立本土視覺設計美學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紅色”“中國結”“太極”“篆刻”等中國符號開始大量湧現,越來越多的設計領域表現出對“中國元素”的偏好。
本書探討的適老化創新設計,在整個設計領域中運用方式主要有三種。
① 圖案設計運用。圖案設計這種方式主要是通過傳統形態、色彩、材料元素的運用,使設計散發出傳統的氣息,能第一時間捕捉到老年人的視點。傳統形態元素的運用,其形為狀也;態為象也。傳統形態作為歷史留下的圖形元素符號構成部分之一,不僅僅是一種具象的形態符號表達,同時也能代表特定民族、特定區域以及特定群體的審美意識。
② 傳統色彩元素的運用。中國傳統色彩有“五色”之說,即青、赤、黃、白、黑。也被稱為“正色”,寓意為吉祥色。而除這五色之外的其他色被稱為“間色”。設計領域中對傳統色彩的運用,往往與色彩所代表的特有的象徵意義密不可分。
③ 傳統材料元素的運用。以尊重自然為出發點的中國傳統文化尊崇自然與人的和諧共生,設計中儘量保留材料的自然屬性特徵,還原材料的真實質感,成為設計領域對材料的主要處理手段。
圖案設計-樣式設計-方式設計,是一個不斷前進的過程。從藝術發展的歷史經驗來看,任何設計創作都離不開傳統理念,適老化設計更是如此。現代適老化設計是個龐大的架構體系,涉及社會學、老齡學、設計心理學、設計思維、產品設計美學、美學評價、設計鑒賞和設計批評論等多方面理論。清朝紀昀有一句話:“國弈不廢舊譜,而不執舊譜;國醫不泥古方,而不離古方。”人們不可能拋開現有的文化體系去創造全新的學說,但也不能固守“舊譜古方”。這就是本著作的意義所在。因此,現代適老化設計應該立足傳統文化,在設計中既要尊重老年人的獨特性,又要反映現代老年人的內在精神追求。
著者
2021年9月
詳細資料
ISBN:9787122404756 規格:平裝 / 205頁 / 16k / 19 x 26 x 1.0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1-1 出版地:中國
作者:許添盛主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5-06-01
66折: $ 231
作者:林明鋒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01-25
66折: $ 185
作者:莉茲.懷斯曼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10-25
66折: $ 297
作者:許添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3-09-01
66折: $ 581
作者:枡野俊明
出版社:悅知文化
出版日期:2024-12-18
$ 260
作者:護玄
出版社:原動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2-12
$ 54
作者:かきのたね
出版社: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2-06
$ 111
作者:郭仕鵬
出版社:朱雀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07-03
$ 221
作者:Yii Chen 陳虔逸、Dorara Hsieh 謝忠穎
出版社:博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26
$ 720
作者:枡野俊明
出版社:悅知文化
出版日期:2025-01-20
$ 260
作者:Yu Ryeo Han
出版社:深空出版
出版日期:2025-02-19
$ 1499
作者:Yu Ryeo Han
出版社:深空出版
出版日期:2025-02-19
$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