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固定的等級制度中,是否真的“一日為奴,終身下賤”?
邪教?會黨!反清的秘密組織為何總是“春風吹又生”?
清人如何在等第、宗族、家庭結織成的網路中,失去個體獨立性?
“嫡庶有別”,嫡子在哪些方面更受優待?
嫁妝真的是出嫁女的私人財產嗎?
信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清人,為何接受了剃髮、堅持纏足?
在沒有影音網路的傳統社會,人們怎麼打發閒暇時光?
社會救濟:天災&人禍時,百姓的活路在何方?
本書從家庭宗族、社會結構、等級制度、人口變遷,到衣食住行、婚嫁喪葬、時令節日、文化娛樂、社會救濟,走進清代人的日常生活。
冠服、髮型等生活小事,似乎無關歷史發展的宏旨,而清代,尤其是清初的歷史證明了它在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作用。而尊祖敬宗、男尊女卑、主僕名分等傳統習慣和意識,緊緊地束縛人們的思想而難於改變,致使清代社會只能緩慢地向前發展。事實說明,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融為一體,共同起作用,既體現歷史的面貌,又是歷史演變的動因。
新版對原書多有修訂,主要是修訂初版受時代影響的行文用詞,如有關宗族、家庭、婚姻的論述中,減少了有關“封建”的評述,從倫理道德的角度看待傳統文化,使得認識更加客觀化。刪掉了認為一些婚俗“迷信”的用語,表達從心理需求、民俗的角度看待婚俗的態度。
再如舊版“娛樂政策的社會效果”的論述,多有批判之處,新版採取歷史主義的態度而有所調整,“封建倫理”也代之以“儒家倫理”表述。
增寫了有關內容,論述更加完整。主要是增加一些清朝刑科題本資料,更全面呈現清人社會生活的全貌。如論述家庭的“生育和傳承功能”中,新增山西贍養老人的事例。“清人服飾的變化”中,增加河南布鋪事例,並較多增加了平民服飾的論述;“茶館、酒樓”中,加入京師宛平茶館的事例、南方酒腐店事例;“居室與園林建設”中,新增河南、奉天住房問題的事例;“輿轎制度和交通方式”中,補充了驢子作為交通工具以及出行歇店的論述。
“遊藝與賭博”中,增加擲骰、押寶賭博的事例;“藝人的種類”中,新增嘉慶時期的民間戲曲演出活動與戲班;“賭禁”中,增加一個事例。“移民移動及其方向”中,增加了乾嘉之際民眾出入山海關政策有關變化的論述。增加了清廷將京師閒散幼丁充為天津水師、閒散宗室移居盛京管理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