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共享、兼容並包,是互聯網最初被賦予的精神底色,網絡成為寄托着人類美好理想與殷切盼望的虛擬新世界。然而,當互聯網擴張到幾乎無時無處不在,變成了生活本身,關於它的願景似乎正在破碎。互聯網的負面效應日漸明顯:在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里,虛假新聞與語言暴力泛濫;算法可能增強偏見,且讓人陷入系統無法自拔;平台巨頭成為網絡時代的壟斷者,用戶隱私淪為犧牲品;全球互聯網蛻變為“分裂網”,形成多個獨立運行的“電子集中營”……
互聯網真能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好嗎?所有被技術深刻影響的各方,無論公司、公眾,還是監管機構,都需要一場靈魂拷問。
胡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政治學博士,擁有11年的平面媒體經驗、6年的電視媒體經驗和3年的網絡媒體經驗,國內最早從事互聯網和新媒體研究的人士之一。著有《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信息渴望自由》《媒介:回歸與創新》《後人類的后真相》等,譯有《數字化生存》《人人時代》等,其中《數字化生存》是中國邁入信息時代之際影響最大的啟蒙讀物。
2018年,胡泳被全球首個管理思想家排行榜“全球最具影響力的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50)選入雷達榜單,名列可能對未來組織機構的管理和領導方式產生深遠影響的30位世界思想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