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1 項符合
中國民間文化前沿論叢:論港˙澳˙台民間文學的圖書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二手書 |
$ 59 |
TAAZE 讀冊生活 |
二手中文書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本書是作者一本近年的研究香港、澳門、台灣的民間文學論集。全書內容分為四部分:一、香港之部,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前,在市區和郊區,長期流傳著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作品。二、澳門之部,1995年後,我每年常從澳洲回祖國訪問,路經澳門時,常在這裡小住一個時期,少則十來天,多則三個多月。三、台灣之啊,1980年2月我到香港後,看到各書店中有時出售些在中國內地看不到的台灣民間文學作品集和理論集,有有的還是民俗方面的,我常以高價購回。四、其他之部,這部分文章較繁雜,並不全是集中在某一方面,大多是介紹中文、中國藝術在澳洲傳播的情況,其中有的片段,也介紹了民間文學或民俗的情況,有一篇還是評介澳洲民間文學專著的,因便於學習參考之用。
作者簡介:
譚達先博士,澳大利亞華裔中國民間文學理論家。出版了他的第四十本專著——《中國的解釋性傳說》。這一年,譚博士77歲高齡。這位著作等身,被國內同行譽為“國外中國民間文學專家第一號人物”的古稀老人,又一次按照慣例,在該書《後記》中提到了他早已仙逝的母親,希冀把新書的出版,作為慰藉亡母的祭禮。老博士與母親之間,有著怎樣的親情故事?譚達先博士是廣西玉林人,1925年出生在玉林城郊的南江鎮鎮忠村。“母親的一生:只有操勞,沒有享受!只有希望,沒有歡樂!”這是譚達先博士對母親勞苦一生的喟嘆。操勞,為的是養育兒女,支撐家庭。譚母陳業秋女士生於一個中產之家,不諳農事,18歲嫁入譚家,從此成了農家婦女,開壟、整田、除草、插秧、割稻、栽棉、點棗、車水、灌田……從對農活一無所知,變成了家中下田的主勞動力。家中的經濟大權掌握在祖父手中,一家的農耕所得都交在祖父手中。然而,祖父是個酒徒,除了給全家買回少量的食物、鹽油之外,餘款便供他吃喝。他與酒肉朋友趁墟趕廟會,哪裡有好酒好肉就往哪裡湊,吃個痛快後就慷慨地付錢,可家中人添衣、治病、親戚交往需要用度,他卻置若罔聞,業秋女士開口索用必要的開支反遭譏罵。業秋女士只好白日下農田,晚上做女紅掙點“私己錢”補貼家用。譚達先博士至今猶記自己11歲那年祖父酒後追打母親的情景。“祖父太苛刻了!”小孩童也產生了這樣的憤懣。母親一怒之下提出分家,從此更操勞了,但一個小康之家也因此展現在村民的眼中。母親日夜操勞,卻滿懷希望和憧憬——兒女成材便是母親的希望。譚達先博士年少時先後在古定高小、省立玉林中學求學,他勤奮好學,成績優異,成了母親的最大希望。達先每次回家都想幫母親一把,母親卻把他推進書房。1945年,達先完成高中學業暫未升學,在家溫課時間長達一年之久。這段時間,達先之父進城當製鞋工人,家中農活全由母親承擔。母親曬得更黑了,體力也遠不如前。達先心中難過,執意要為母親分擔些家務。母親堅決地說:“只要你早日考上大學,家中的事你不要管!”1946年,達先赴廣州,以新生第二名的成績考入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獲“全公費生“待遇。行前,母親諄諄教導:“要有志氣,對社會有所貢獻,不要被那些對我家有偏見的人所輕視。”為什麼會被人家輕視?譚達先博士至今也沒弄明白。1998年11月,譚達先博士返回闊別51年的故土,受到鄉人獅舞龍迎的隆重款待,然而遠遠卻有一條漢子大罵一聲:“地主仔!”譚博士尷尬的表情中,流露出更多的是迷惑。1951年土改進入第三階段,開始劃分階級成份。父母的成份應該是中農,因為公佈的地、富、反、壞名榜中並無父母的名字,至今村公所的檔案資料,也並無他們屬於地富的任何記錄。然而,是年10月,譚父突遭身份不明者襲擊,頭部受重傷,掙扎回家後旋即身亡,譚母悲痛欲絕,當日隨夫仙逝。是時,譚達先受老作家馮乃超之邀在母校任助教,工作已經穩定,正打算返鄉探視父母,聞訊悲憤交加,從此絕了再返故土的念頭。“要有志氣,對社會有所貢獻,不要被那些對我家有偏見的人所輕視。”母親的話深藏在譚達先心頭。1954年,譚達先晉升為講師,至1959年,他已出版了5本民間文學著作。然而,正當譚達先滿懷激情,希望有更大作為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他被批鬥,手稿、筆記、書籍被抄沒,被下放農村勞動……逆境並沒有讓譚達先忘記母親“要有志氣“的叮囑,始終保持著學術研究的活力。1972年,他調回中山大學中文系,卻沒有上講壇的機會,他冒著可能再度被扣上“反動學術權威”大帽的危險,拼命地蒐集資料,寫出了《中國民間文學理論叢書》共8冊,在中國神話、寓言、童話、民間戲劇、動物故事、謎語、評話等方面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然而,在當時的條件下,他的研究成果無法發表。中國人民粉碎“四人幫”之後,國家的命運有了轉機,譚達先的命運也改變了。1979年,譚達先的冤錯案得到平反,恢復了一切待遇和權利。1980年,譚達先隨子女定居香港,卻陷入了又一種逆境——由於當時的港英當局對他的學歷、教齡、著作不予承認,他不得不為稻糧謀,在香港當起了“黑教師”。1982年,譚達先的8冊《中國民間文學理論叢書》在港出齊,這給他帶來極高的聲譽,他應邀出席了日本等地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為了獲得在香港教書的“合法資格”,譚達先進入香港大學攻讀學位,59歲獲碩士學位,66歲獲博士學位。1991年,譚達先博士隨子女移居澳大利亞。按說,他該享受著天倫之樂,安度晚年了。然而,母親的話總在耳際繚繞,他在各地大學講學之餘,揮筆更勤,學術成果如泉噴湧,台灣的學者譽之為“人人景仰的民間文學集大成者”。2003年10月,譚達先博士的第四十一、四十二部學術專著《論中國民間文學》、《論港澳台民間文學》同時出版,而他表示,為了“做些別人不能做的事”,宏揚中國民間文化,他必須筆耕不輟。旅居海外經年,譚達先博士數度返回祖國內地參加學術活動,卻始終沒有勇氣返故鄉一遊。然而,對慈母的思念,又怎離得開“故鄉“這一概念。1998年11月,譚博士應廣西師範學院之邀,赴邕講學,終於下決心返回了故鄉。此時,距他離開故鄉,時間已整整過了半個世紀!故鄉的巨變,政府和鄉親們對他的熱情和尊重,將他心頭的陰霾一掃而光。“離鄉瞬已五一年,白髮尋根夜不眠;忽見河山添秀色,驚聞處處換新天。”譚博士為此次返鄉作專記,文中對故鄉事,無論鉅細一一記敘,可見他的故土情結是如此之深。的確,有哪一個海外遊子,能割捨對故鄉的眷戀之情!不久前,兼任著中國俗文學學會榮譽理事的譚達先博士在給故鄉的二弟信中說,2004年他可能要赴北京參加學術活動,如能成行,必再遊故鄉。專著有四十種,主要有《中國民間文學理論叢書》、《中國民間文學知識叢書》、《民間文學與元雜劇》、《譚達先民間文學論文集》、《中國二千年民間故事史》 、《中國的解釋性傳說》、《論中國民間文學》等。
譯者簡介:
譚達先博士,澳大利亞華裔中國民間文學理論家。出版了他的第四十本專著——《中國的解釋性傳說》。這一年,譚博士77歲高齡。這位著作等身,被國內同行譽為“國外中國民間文學專家第一號人物”的古稀老人,又一次按照慣例,在該書《後記》中提到了他早已仙逝的母親,希冀把新書的出版,作為慰藉亡母的祭禮。老博士與母親之間,有著怎樣的親情故事?譚達先博士是廣西玉林人,1925年出生在玉林城郊的南江鎮鎮忠村。“母親的一生:只有操勞,沒有享受!只有希望,沒有歡樂!”這是譚達先博士對母親勞苦一生的喟嘆。操勞,為的是養育兒女,支撐家庭。譚母陳業秋女士生於一個中產之家,不諳農事,18歲嫁入譚家,從此成了農家婦女,開壟、整田、除草、插秧、割稻、栽棉、點棗、車水、灌田……從對農活一無所知,變成了家中下田的主勞動力。家中的經濟大權掌握在祖父手中,一家的農耕所得都交在祖父手中。然而,祖父是個酒徒,除了給全家買回少量的食物、鹽油之外,餘款便供他吃喝。他與酒肉朋友趁墟趕廟會,哪裡有好酒好肉就往哪裡湊,吃個痛快後就慷慨地付錢,可家中人添衣、治病、親戚交往需要用度,他卻置若罔聞,業秋女士開口索用必要的開支反遭譏罵。業秋女士只好白日下農田,晚上做女紅掙點“私己錢”補貼家用。譚達先博士至今猶記自己11歲那年祖父酒後追打母親的情景。“祖父太苛刻了!”小孩童也產生了這樣的憤懣。母親一怒之下提出分家,從此更操勞了,但一個小康之家也因此展現在村民的眼中。母親日夜操勞,卻滿懷希望和憧憬——兒女成材便是母親的希望。譚達先博士年少時先後在古定高小、省立玉林中學求學,他勤奮好學,成績優異,成了母親的最大希望。達先每次回家都想幫母親一把,母親卻把他推進書房。1945年,達先完成高中學業暫未升學,在家溫課時間長達一年之久。這段時間,達先之父進城當製鞋工人,家中農活全由母親承擔。母親曬得更黑了,體力也遠不如前。達先心中難過,執意要為母親分擔些家務。母親堅決地說:“只要你早日考上大學,家中的事你不要管!”1946年,達先赴廣州,以新生第二名的成績考入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獲“全公費生“待遇。行前,母親諄諄教導:“要有志氣,對社會有所貢獻,不要被那些對我家有偏見的人所輕視。”為什麼會被人家輕視?譚達先博士至今也沒弄明白。1998年11月,譚達先博士返回闊別51年的故土,受到鄉人獅舞龍迎的隆重款待,然而遠遠卻有一條漢子大罵一聲:“地主仔!”譚博士尷尬的表情中,流露出更多的是迷惑。1951年土改進入第三階段,開始劃分階級成份。父母的成份應該是中農,因為公佈的地、富、反、壞名榜中並無父母的名字,至今村公所的檔案資料,也並無他們屬於地富的任何記錄。然而,是年10月,譚父突遭身份不明者襲擊,頭部受重傷,掙扎回家後旋即身亡,譚母悲痛欲絕,當日隨夫仙逝。是時,譚達先受老作家馮乃超之邀在母校任助教,工作已經穩定,正打算返鄉探視父母,聞訊悲憤交加,從此絕了再返故土的念頭。“要有志氣,對社會有所貢獻,不要被那些對我家有偏見的人所輕視。”母親的話深藏在譚達先心頭。1954年,譚達先晉升為講師,至1959年,他已出版了5本民間文學著作。然而,正當譚達先滿懷激情,希望有更大作為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他被批鬥,手稿、筆記、書籍被抄沒,被下放農村勞動……逆境並沒有讓譚達先忘記母親“要有志氣“的叮囑,始終保持著學術研究的活力。1972年,他調回中山大學中文系,卻沒有上講壇的機會,他冒著可能再度被扣上“反動學術權威”大帽的危險,拼命地蒐集資料,寫出了《中國民間文學理論叢書》共8冊,在中國神話、寓言、童話、民間戲劇、動物故事、謎語、評話等方面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然而,在當時的條件下,他的研究成果無法發表。中國人民粉碎“四人幫”之後,國家的命運有了轉機,譚達先的命運也改變了。1979年,譚達先的冤錯案得到平反,恢復了一切待遇和權利。1980年,譚達先隨子女定居香港,卻陷入了又一種逆境——由於當時的港英當局對他的學歷、教齡、著作不予承認,他不得不為稻糧謀,在香港當起了“黑教師”。1982年,譚達先的8冊《中國民間文學理論叢書》在港出齊,這給他帶來極高的聲譽,他應邀出席了日本等地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為了獲得在香港教書的“合法資格”,譚達先進入香港大學攻讀學位,59歲獲碩士學位,66歲獲博士學位。1991年,譚達先博士隨子女移居澳大利亞。按說,他該享受著天倫之樂,安度晚年了。然而,母親的話總在耳際繚繞,他在各地大學講學之餘,揮筆更勤,學術成果如泉噴湧,台灣的學者譽之為“人人景仰的民間文學集大成者”。2003年10月,譚達先博士的第四十一、四十二部學術專著《論中國民間文學》、《論港澳台民間文學》同時出版,而他表示,為了“做些別人不能做的事”,宏揚中國民間文化,他必須筆耕不輟。旅居海外經年,譚達先博士數度返回祖國內地參加學術活動,卻始終沒有勇氣返故鄉一遊。然而,對慈母的思念,又怎離得開“故鄉“這一概念。1998年11月,譚博士應廣西師範學院之邀,赴邕講學,終於下決心返回了故鄉。此時,距他離開故鄉,時間已整整過了半個世紀!故鄉的巨變,政府和鄉親們對他的熱情和尊重,將他心頭的陰霾一掃而光。“離鄉瞬已五一年,白髮尋根夜不眠;忽見河山添秀色,驚聞處處換新天。”譚博士為此次返鄉作專記,文中對故鄉事,無論鉅細一一記敘,可見他的故土情結是如此之深。的確,有哪一個海外遊子,能割捨對故鄉的眷戀之情!不久前,兼任著中國俗文學學會榮譽理事的譚達先博士在給故鄉的二弟信中說,2004年他可能要赴北京參加學術活動,如能成行,必再遊故鄉。專著有四十種,主要有《中國民間文學理論叢書》、《中國民間文學知識叢書》、《民間文學與元雜劇》、《譚達先民間文學論文集》、《中國二千年民間故事史》 、《中國的解釋性傳說》、《論中國民間文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