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國美術中的「廢墟」在哪裡?在創造現代中國視覺文化的過程中
,東西方的廢墟觀念是如何在歷史的對立中得以流布與深化?20世紀以來, 當代廢墟美學是如何在過去與未來之間尋找到自身存在的立足之地?
美術史家巫鴻將中國「廢墟」觀念及其視覺表現形式的流變放置在考察 的中心:丘與墟,碑與枯樹,作為廢墟替身的拓片,「跡」的種種形式,「
如畫廢墟」的東西流通,「戰爭廢墟」的慶典與見證,《小城之春》的廢宅 與老城,圓明園旁的前衛詩歌與美術,當代藝術對於都市拆遷廢墟的濃烈興
趣…一本書在梳理這份涵蓋繪畫、建築、攝影、印刷品和電影的材料清單時 ,「展現出令人敬佩的清晰與準確」(包華石)。
《廢墟的故事》不僅對於中國美術與視覺文化是一次富於雄心的思辨, 對於全球語境下的藝術研究同樣是一項里程碑式的貢獻。
《廢墟的故事》由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發行。
作者簡介:
巫鴻,美術史家,藝術批評家、策展人。現任芝加哥大學「斯德本特殊貢獻」講席教授、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著有《武梁祠》《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重屏》《廢墟的故事》等。巫鴻的著作融合了歷史文本、圖像、考古、風格分析等多種方法,深富創見,其全新的視角與方法論,澤被了人文與社會科學不同領域的研究者。 巫鴻致力於提高國外對中國現代藝術的理解和研究水平,加強國內外藝術家、評論家和策展人之間的交流。策劃大型展覽有「瞬間:90年代末的中國實驗藝術」、「在中國展覽實驗藝術」「重新解讀:中國實驗藝術十年(1990-2000)」,「過去和未來之間:中國新影像展」等。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美術史家巫鴻最新學術專著力作,中文版與英文版同年面世。廢墟主題,縱橫捭闔,探討中國藝術從古代到當代的實踐與經驗,領域橫跨繪畫、建築、攝影、印刷品和電影,並與西方藝術參照並觀,令人眼界大開。 《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不僅對於中國美術與視覺文化是一次富於雄心的思辨,對於全球語境下的藝術研究同樣是一項里程碑式的貢獻。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美術史家巫鴻最新學術專著力作,中文版與英文版同年面世。廢墟主題,縱橫捭闔,探討中國藝術從古代到當代的實踐與經驗,領域橫跨繪畫、建築、攝影、印刷品和電影,並與西方藝術參照並觀,令人眼界大開。 《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不僅對於中國美術與視覺文化是一次富於雄心的思辨,對於全球語境下的藝術研究同樣是一項里程碑式的貢獻。
章節試閱
1 傳統中國美術中的廢墟在哪裡?
幾年前,在讀了傅漢思(Hans H.Frankel)和宇文所安(StephenOwen)關於中國憑弔懷古類詩作的論著後,l我決定考察一下中國畫中對廢墟的表現。原因很簡單:既然廢墟的形象常常出現在懷古詩裡,它們在與詩歌具有密切關係的繪畫中應該也受到類似的重視。出乎意料的是,在我所檢查的從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l9世紀中葉的無數個案中,只有五六幅作品描繪了荒廢頹敗的建築。 2有時,即便藝術家本人在畫上題詩裡描述了殘垣斷壁的景象,畫中的建築物卻沒有絲毫破損的痕跡(圖1.1)。同樣讓我吃驚的是,在20世紀以前,中國人竟然沒有如李格爾(Mois Rie91)所提倡的那樣將古建築遺蹟有意加以保存——如李格爾所說,這種建築殘存凝聚了人造物的“時間價值”(age value)。 3雖然中國不乏號稱來源於古代的木構建築,但它們大多被反復修复甚至徹底重建(圖1.2)。每一次修復或重建都是為了重現建築物本來的輝煌,但同時又自由地融合了當時流行的建築元素和裝飾元素。
雖然我可以繼續尋找廢墟的圖像和遺址,但這些初步的發現已經足夠有力地促使我去思考這一現象背後的含義。首先我需要提問的是:為什麼這些發現會讓我吃驚?很顯然,吃驚的原因是由於我已經不自覺地假設了建築廢墟是中國傳統視覺再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但存在在文學裡,也應該存在於建築和圖像之中,而這種假設無意識地遵循著一種與中國傳統中表現廢墟的方式相悖的文化和藝術成規。隨後我發現很多人有著和我一樣的假設:這種反思引發我去探究這種誤的源頭以及中國本土關於廢墟的觀念和再現模式。
1 傳統中國美術中的廢墟在哪裡?
幾年前,在讀了傅漢思(Hans H.Frankel)和宇文所安(StephenOwen)關於中國憑弔懷古類詩作的論著後,l我決定考察一下中國畫中對廢墟的表現。原因很簡單:既然廢墟的形象常常出現在懷古詩裡,它們在與詩歌具有密切關係的繪畫中應該也受到類似的重視。出乎意料的是,在我所檢查的從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l9世紀中葉的無數個案中,只有五六幅作品描繪了荒廢頹敗的建築。 2有時,即便藝術家本人在畫上題詩裡描述了殘垣斷壁的景象,畫中的建築物卻沒有絲毫破損的痕跡(圖1.1)。同樣讓我吃驚的是,在20世紀以前,中...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廢墟的內化:傳統中國文化中對「往昔」的視覺感受和審美
傳統中國美術中的廢墟在哪裡?
丘與墟:消逝與緬懷
碑與枯樹:懷古的詩畫
《讀碑圖》
碑與枯樹
拓片:廢墟的替身
碑與拓
作為廢墟學的碑帖鑒定
作為遺物的拓片
跡:景中痕
神跡
古跡
遺跡
勝跡
第二章 廢墟的誕生:創造現代中國的一種視覺文化
「如畫廢墟」的流布
描繪中國廢墟
「如畫廢墟」的東西流通
戰爭廢墟:征服與存亡
暴行的慶典
見證戰爭罪行
圓明園:毀滅、荒廢和重新發現
第三章 過去與未來之間:當代廢墟美學中的瞬間
絕望與希望的能指
《小城之春》
《自白——給一座廢墟》
再現當代都市廢墟
作為自傳的廢墟
廢墟中的圖像
拆遷計劃
與城市對話
尾聲 國家遺產
註釋
參考文獻
索引
前言
第一章 廢墟的內化:傳統中國文化中對「往昔」的視覺感受和審美
傳統中國美術中的廢墟在哪裡?
丘與墟:消逝與緬懷
碑與枯樹:懷古的詩畫
《讀碑圖》
碑與枯樹
拓片:廢墟的替身
碑與拓
作為廢墟學的碑帖鑒定
作為遺物的拓片
跡:景中痕
神跡
古跡
遺跡
勝跡
第二章 廢墟的誕生:創造現代中國的一種視覺文化
「如畫廢墟」的流布
描繪中國廢墟
「如畫廢墟」的東西流通
戰爭廢墟:征服與存亡
...